■姬国庆
在《大河报》对张海林的报道中有这样一个细节:“3天后的晚上,海林的弟弟给她打来电话,甚至说家人想出门躲债。此时,站在杭州炎热嘈杂的街道上,海林大声训斥着弟弟。弟弟向她大喊,‘你根本不知道家里的情况!’海林一怒之下,挂掉了电话,站在一处喷泉边,浑身发抖。”
依此理解,当年,在张海林借钱还债前,她的家人曾有出门躲债的想法。
说句实在话,在家庭异常困难的情况下,产生出门躲债的想法,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也是存在的。
确实如此,生活中,特别是遇到交通事故,不管是有钱的人,还是贫困的人,总会有些人想方设法躲债,甚至法院判决下来,有些人明明有还债能力,也拒不还债,想一赖了之,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老赖”。
通过报道可以看到,当时,张海林的家庭是非常困难的:一,父亲开车撞人,遇到赔偿;二,两个月前,母亲突发脑出血住院;三,“张海林参加工作还没有多少年,而且4天前刚刚换了新工作,自己没有太多积蓄。”
面对30万元的外债,面对家人产生出门躲债的想法,如果张海林顺应家人的想法,在生活中似乎行得通。
就客观生活而言,一般情况下,一个家庭遇到重大变故后,家里的“主心骨”应当是长辈,并以男性居多。
我们通过媒体报道了解到,张海林的家里有4口人,父亲、母亲、兄弟和她。就此而言,不管是基于辈份、年龄、性别,张海林家里的“主心骨”应当是她的父亲。
然而,张海林作为一位“弱女子”,她当时却表现得很果断,当即就阻止并打掉了家人想出门躲债的念头,张海林此时的表现不但说明她很有担当,而且也是对家人、对债主、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样的人格显得更加弥足珍贵。
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不是张海林果断阻止并打掉家人出门躲债的想法,不但债主有可能拿不到钱,她的家人为此东躲西藏成为“老赖”,而且也是对诚信社会秩序的破坏,负面意义极大。
可以说,张海林的明智之举不但挽救了一个家,而且还让家人和她一样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诚信形象,社会积极意义更加巨大。
生活中,一些人欠债不还,甚至东躲西藏成了“老赖”,我们希望这些“老赖”从张海林的身上读懂欠债还钱讲诚信的道理。
在当今这样的一个越来越注重诚信的社会里,对于诸位“欠债人”来说,与其欠债败坏自己的名声,不如像张海林那样讲诚信尽快还掉外债。
如果“欠债人”家里确实存在很大困难,也可以模仿张海林那样先借钱、“月供还债”的办法,这才是正确处理欠债问题的正道,任何躲藏和侥幸都是行不通的,希望诸位“欠债人”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