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小心被划了个小口子,流血不多贴个创口贴吧......这个时候最好用创可贴。什么?创口贴和创可贴这俩完全是两种东西?除此以外,日常有些人认为的水果不能加热吃、多种药必须拉开间隔服用等等,竟然都是健康伪知识!
流言站着办公更健康
真相:都说久坐伤身,那么上班族只要改成站立办公,是不是就能抵消久坐伤害了?其实,并没有。
长时间坐姿办公对健康的潜在风险已被医学研究所证实。长时间保持坐姿会导致新陈代谢速率下降,从而增加肥胖、II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尽管站立办公能够改善一些诸如血压、胰岛素敏感性和甘油三酯水平的指标,但这些改善未必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且站立式办公桌和类似的工作姿势,也无法避免久坐带来的健康问题。
为了实现最佳的办公健康效果,建议采用交替坐立的工作模式:例如使用可调节高度的办公桌,使用者能够在工作中灵活变换姿势,有助于减轻久坐或久站带来的负面影响。
根据专家建议,理想的办公模式应包括定期的姿势变化,每隔30分钟至60分钟切换一次坐立姿势,再搭配简单的办公间隙活动,如伸展和短暂步行,可以进一步改善整体健康状况并降低健康风险。
综上所述,工作时合理结合站立与坐姿办公、增加日常活动量,才是保持健康的有效策略。
流言创可贴也叫创口贴
真相:创可贴和创口贴仅一字之差,外形看起来更没有区别,因此,不少人都误以为创可贴和创口贴是同一个东西,只是大家叫法不同罢了。但实际上,这两类产品无论是从成分、功效还是属性,确实有区别。
从成分功效来看,创可贴一般含有药物,而创口贴则不含药物。比如大家熟悉的云南白药创可贴和苯扎氯铵贴,这两种里面都含有药物成分,从而起到止血、消炎等治疗作用。创口贴因为不含药物,更多则是通过物理的方式压迫止血、遮住伤口。
从属性来看,含有药物的创可贴属于药品,在其外包装上会标注“国药准字”;而创口贴则属于医疗器械,在外壳上也能找到带“械”字的批号。
创可贴、创口贴适用于切口整齐、清洁、表浅、创口较小且无需缝合的外伤。如果有小伤口,可以用创可贴,药物会让伤口愈合得更快;如果只是物理隔离保护皮肤,例如鞋子磨脚时,则可以使用创口贴。含药物的创可贴在外包装或说明书上会标注禁用人群,大家一定要注意。另外,有的人会对创可贴中的药物成分过敏,如果在使用含药物的创可贴时伤口出现不适,建议立即停用。
流言水果不宜加热吃
真相:坚持认为水果不宜加热吃的人,大多是觉得水果加热后其中的各种营养成分会被破坏。其实,大部分水果加热后,营养流失不大,只有少部分维生素C含量高的水果,加热后维生素C会遭到破坏,比如猕猴桃、橘子、柚子、橙子、草莓等。而我们常吃的水果,比如苹果、梨、香蕉等,维生素C含量不算特别高,所以加热后也没有很大的损失。
举个例子,把苹果加热一下再食用,更适合老年人和消化不良者。无论煮、蒸,还是烤,苹果的营养素都没有太大的损失。苹果中的钾和膳食纤维不会因为加热而损失,它们是热稳定成分;多酚类物质在短时间加热的条件下,含量甚至还会略有上升;而苹果皮中的果胶会逐渐溶出,更容易被人体吸收;苹果中的糖分不会被加热破坏,甚至有可能因为加热而形成少量低聚糖。
水果加热后,膳食纤维被软化,可减少对肠胃的刺激性,更适合肠胃功能较弱的人群,以及经期女性、产妇、牙病患者等。冬季,如果担心水果凉,可以把水果切片用热水泡一下,或微波炉略微加热后食用。
流言多药物同服须有间隔
真相:有人觉得,在同时吃好几种药时必须得间隔一段时间,否则一把药同时吃下去,会在肚子里“打架”,轻则影响疗效,重则产生毒素。
其实,这是一个常见的误区,同时服用多种药物并不必须间隔时间吃。特别是许多老年人,因为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可能会将药物间隔半小时或一小时服用,这样做可能会影响药物的给药时间,进而影响生活质量。
是否需要间隔服用药物应根据药物的特性和相互作用来决定。例如,某些药物如左甲状腺素和钙片之间可能需要间隔两小时以上服用,以避免吸收环节的相互影响。
然而,对于大多数药物而言,如果没有明确的相互作用数据,它们可以同时服用,并且通过定期监测药物的有效性指标来确保安全。因此,是否需要间隔服用药物,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的专业建议,而不是自行决定。
流言定期输液能疏通血管
真相:每到冬季,不少老年人都会“未雨绸缪”,希望通过输液给血管做清洁,希望能把血管里的脏东西都冲走,从而预防心血管疾病。
不过,借助输液能疏通血管、预防心血管疾病的说法并不完全正确。一些所谓的疏通血管药物,如具有抗血小板聚集和改善微循环作用的药物,在急性事件如脑梗中可能有助于改善症状,但并不建议长期用于预防心血管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更多依赖于长期服用证据明确的抗血小板和调脂药物。
此外,改善症状的药物通常按需使用,并非定期使用。对于老年患者,心肾功能可能已有所下降,频繁输液可能增加心衰、水肿等风险。因此,我们应遵循“能够口服的一定不选择输液”的原则,避免长期定期使用输液类药。
流言选保温杯可“吹气听声”
真相:向保温杯内胆吹口气,再将其放在耳边,如有明显的“嗡嗡”声,则说明杯子保温性好。这种方法在网络上被形象地称为“吹气听声”法。然而,这种方法并不靠谱。
所谓的“吹气听声”其实和“贝壳共振”原理相似。当人们将杯子等半开放物体对着耳朵时,杯外气流会进入杯子内部,随后反复折返于杯子内壁与耳道,形成“嗡嗡”声。我们向任何材质的杯子吹口气都会听到“嗡嗡”声,甚至不吹气也能听到声音,因为“嗡嗡”声实际上就是空气流动产生的噪声。
保温杯的真空层工艺技术,是决定保温效果的关键。与常规杯子不同,保温杯中设有真空层,且杯口小,可阻隔热传导和热对流;其内胆外壁上往往会镀一层银或铜,有助于减少热辐射。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很难判断工艺的好坏。
因此,建议消费者在选购保温杯时,购买有合规标识和合格证的产品。此外,还可以通过对比不同产品的保温试验报告,选购保温杯。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