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克印:从乡村走到名校的体育教授

2025年04月16日

沈克印近照

沈克印在第九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上发表演讲

□记者 刘志松小档案

  沈克印,男,汉族,1979年出生于延津县位邱乡中位邱村,现为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入选国家体育总局“优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百人计划”培养对象,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等,荣获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荣誉。

  “人生就像马拉松,起点从不定义未来。”出生在豫北农村的沈克印,从大专生到博士生的闯关模式,从小学体育老师到高校博士生导师的逆袭历程,印证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可行性。

  沈克印作为一名体育生,1997年9月从延津县第三中学考入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后合并为新乡学院)。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1999年6月大专毕业,成为一名小学体育老师。

  人生结局貌似就此注定,但沈克印不认输和不认命的人生态度,注定了未来人生之路是一个不断奋斗的过程。在小学工作6年之后,他凭借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业的满腔热情,2005年考取河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2008年又考取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2011年博士毕业后入职武汉体育学院工作。2013年~2017年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后,2020年成为教授,2021年成为博士生导师,兼任湖北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一路走来,他学会了坚持,不向命运低头,不向生活妥协,认定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行稳才能致远,拼的不是起点,而是坚持和耐力,未来成功之路除了“努力奋斗”,别无其他捷径。

  沈克印自2011年6月工作以来,一直坚持在教学科研一线,勤恳敬业,踏踏实实地教书育人。

  作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负责人,沈克印承担《体育管理学》等本科课程教学任务,平均每年的课堂工作量超过216学时。同时,他还承担《健身理论与实践》等研究生课程。

  作为教研室党支部书记,沈克印坚持立德树人和为党育人,充分发挥党支部优势,发起学院党建品牌“考研加油站”,助力100多人考入武汉大学、北京体育大学等大学攻读硕士,所在党支部被学校评为首批“样本党支部”和“先进基层党组织”。

  近年来,沈克印主持多项国家和省级科研项目,发表大量核心期刊论文,在体育产业研究中心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就。他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赢得学生的尊敬和喜爱。

  作为湖北体育产业研究中心主任,他积极组织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同时,积极培养研究生进一步深造。他指导的硕士研究生15人次获得国家奖学金,连续6届共12名应届研究生考上博士,在体育学界传为佳话。

  “新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那里的一草一木、每一寸土地都承载着我的回忆。无论走多远,对家乡的牵挂都扎根在心底。”谈及家乡,沈克印的眼中满是眷恋。

  2019年,新乡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指导教师培训班在武汉市开班,沈克印积极参与其中。当时,新乡市为提升校园足球师资力量,计划对100名指导教师分两期进行专业培训。沈克印作为代表在开班仪式上发言,他深知校园足球对于青少年成长和家乡体育发展的重要性。

  沈克印说:“校园足球是培养体育人才的基础,也是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的关键一环。能为家乡的校园足球事业出一份力,我义不容辞。”

  在培训期间,他凭借自身丰富的学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为学员们悉心授课,涵盖足球训练、竞赛规则解读等多个关键领域,助力家乡提升校园足球教学水平。

  2021年,我市遭遇暴雨侵袭。沈克印心系母校,毫不犹豫地参与到湖北校友组织的捐款活动中。他利用微信朋友圈和自己的人脉资源,转发相关信息,吸引、影响更多的爱心人士伸出援手,向家乡捐款捐物。

  “母校有难,我必须伸出援手。虽然不能亲临现场抗洪救灾,但捐款捐物是我表达心意的方式,希望能为母校的灾后重建尽绵薄之力。”沈克印这样对母校的深情厚谊,彰显了他对家乡的担当。

  同年,沈克印带领团队赴信阳市鸡公山调研体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深入探讨河南省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策略,提出突出“大体育、大健康”主题等建设性意见。“新乡也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完全可以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发展特色体育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他时刻心系家乡,积极探索适合家乡体育产业发展的方向。

  沈克印多次受邀参加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学术讲座,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在体育经济与管理、公共体育服务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在河南师范大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申报与解读》专题讲座中,他以“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与“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差异为切入点明确后期资助项目在申报过程中的特点,并结合自身申请经验与体育学往年立项成果,讲述在选题、论证、写作过程中的心得。他还与现场教师进行互动,耐心而详实地解答老师们在课题申报方面遇见的问题与困惑,引发在场教师的强烈反响。

  沈克印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家乡的热爱。他从校园足球师资培养到助力母校灾后重建,从探索体育产业发展路径到传播体育学术知识,每一个举动都饱含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未来,我会继续关注家乡体育事业的发展,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家乡做更多实事,让体育为家乡发展注入新活力。”我们坚信在这样有识之士的努力下,新乡的体育事业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