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郭书武) 1月7日,78岁的张志立老人将自己出版的《卫河变迁》送给慕名求书的市民,让他们进一步了解卫河的变迁。
《卫河变迁》是张志立老人自费3万余元出版的一本书,他坚持“只送书不卖书”,送给那些对卫河有感情的市民。
《卫河变迁》选图共218幅,大部分是张志立所摄。为了便于对比或因自己没有拍摄到,也选用了牛子祥、李西良、杨瑞鹏、苏建功等人的照片,使内容更加丰富,也使卫河的变迁更加全面。
《卫河变迁》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卫河治理”,第二部分是“卫河风光”。“卫河治理”部分起始于1990年卫河污染,然后是我市对卫河进行清淤、一期治理、二期治理、景观建设,直到2014年的再次清淤。“卫河风光”部分从九龙口游园开始,顺水势依次拍摄了西干桥游园、卫河公园、牧野文化广场、牧野湖,一直到卫河出我市进入卫辉。
对每一幅的图片的来历,张志立都如数家珍,详述拍摄过程。有时为了拍摄一张图片,他要爬上楼房,有时候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在这些照片中,还能看到一些消失的建筑,如星火机械厂的大烟囱、平原大学的教学楼等。
从1993年至今,张志立拍摄了25年,拍摄了七八万张图片,精挑细选出218幅编纂而成《卫河变迁》。
78岁的张志立老人从小在卫河边居住,对卫河充满了感情。1993年,市政府对卫河进行治理时,略通摄影技术的他决定留下卫河的影像,于是他花费380元购买了一部基辅19相机,开始记录卫河的变迁。
张志立老人说,他拍卫河有一条主线,就是围绕卫河的变化,仅解放桥一处场景,他是年年拍,无论春夏秋冬,但由于容量有限,《卫河变迁》中只选用了两幅。从照片中,你可以看到卫河从污染到治理,从污浊到碧波,两岸从荒草到绿茵的变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