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父母,是做子女的应尽责任。他们认为,只要做到让父母吃好、穿好、住好,活着为他们做寿,节假日陪他们旅游观光,就算尽到了孝心。其实,他们所做的,只是尽到了“养”的孝心责任。
对父母尽孝心,从大体上说,可分三个层次:一是对父母的物质供养;二是精神抚慰;三是送终和纪念追思。
物质方面,如今,老人们的基本生活都有所保障,但在精神抚慰方面有所缺失。别说在外地打工的子女,即便是在同一城区里居住的,也很少“常回家看看”,更别说帮助父母洗洗涮涮,家务干干。即使回家,手提一点“礼物”,往你面前一丢,也是形同礼节。虽然面部表示欣喜,但父母的内心怎么也高兴不起来。甚至有些子女仅仅是到家吃顿饭,放下筷子走人。他们不与父母交流叙家常,也不问父母的健康与疾苦,没有一点温情、亲情。
我们常说的孝敬,“孝”要建立在“敬”的基础上,要让父母得到人格上的尊重,情感上的慰藉,没有亲情、温情,只要父母有碗饭吃,有件衣穿,这样对待父母,和饲养牛马与宠物有啥区别?
国人有句老话说:“父慈子孝。”实际上“父慈”是永恒的,“子孝”却有不确定性。不是你养了他,他就一定会孝敬你。《论语·为政》中,子夏问老师:什么是“孝”?子曰:“色难。”意思是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有学者说过:世间最可恶的事,莫如一张生气的脸。因而不给父母脸色看,感情上尊重,是做儿女最好的孝。
孝敬父母不仅要确保老人住得安稳,生活舒心,衣食无忧,更要从“笑”做起。有些人不明白,在父母面前出言不逊,给他们脸色看,垂暮之年的老人,实在难以承受,无所适从。因此孝敬父母,要一张笑脸送春风,在日常生活中,以恭敬的心态,打心底敬重他们。和颜悦色,微笑面对父母,满含真诚叙家常,问寒暖,聊健康,不要让父母“空巢”又“空心”。
孝关乎每个人和每个家庭的幸福,因为每个人都会老,都需要别人关爱照顾。所以孝敬父母,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时再后悔。有则西方谚语说:父亲抱起啼哭的孩子时,两人都笑了;孩子帮助卧病的父亲时,两人都哭了。这种“老吾老”、“幼吾幼”的动人场景,是何等的温馨感人,具有深刻的醒世启示。故此,在关怀即将临终的父母时,要让他们有尊严又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这是做儿女的大孝美德。 (老年记者 张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