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8日早上4时,当千家万户还在睡梦中的时候,宋安军豆腐皮作坊里的灯,像往常一样准时亮起,夫妻俩又开始了一天的劳作。
制作豆腐皮的传统,在卫辉市城郊乡东码头村有着上百年的历史。“上学的时候,买块橡皮对我们家来说都很难……”宋安军说,因为家穷,上世纪80年代他辍学干起了制作豆腐皮的行当,这一干就是30多年。
制作豆腐皮是一门非常辛苦的行当,一年四季需要起早贪黑,冬天更是难挨。正是因为这样,所以现在在东码头村,以此行为谋生手段的几乎全部是中老年人。
靠着这门手艺,宋安军摆脱贫困成家立业,并将孩子抚养成人。如今已经成为爷爷的他,依然干着老行当,“豆腐皮养活了一家三代人,这手艺不能丢啊!”宋安军说。
宋安军的儿子有自己的事业,妻子崔林荣就成了他唯一的帮手。“从嫁给他那一天开始,我就是他的帮手了!”崔林荣说,现在她和丈夫分工非常明确,她负责制作豆腐皮,宋安军负责送到各家饭店。
夫妻俩每天早上4点开始在作坊忙碌。宋安军负责烧火,妻子崔林荣将泡好的黄豆倒进搅拌机里,磨出像牛奶一样的豆浆,然后将豆浆倒进两个直径1.2米的大铁锅里,在缓慢的熬制过程中,豆浆上面慢慢凝固一层薄膜,这就是豆腐皮。当薄膜达到一定厚度的时候,崔林荣用一根长长的细棍挑起豆皮,迅速搭在铁锅上面的竹竿上。当豆腐皮上的水分慢慢挥发掉后,豆腐皮就算制作好了。
然后,宋安军开着三轮车将豆腐皮送到各家饭店,其中包括新乡市区的饭店。
过了腊八后,各家饭店的需求量开始加大,夫妻俩显得更加忙碌,每天起得更早……
□记者 张延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