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国庆
1月22日,市经开区大杨庄村华之康合作社负责人杨青天的电话响个不停。面对纷至沓来的经销商、热心市民,他和27家贫困户的心情如同棚外的天气一般灿烂、明媚。在本报的号召下,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这里的种植大棚,5万斤滞销平菇迎来了大市场。(《平原晚报》1月23日A05版报道)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遇到困难时接受他人的帮助,这是很正常的事。进一步而言,值得提倡的是,当自己得到他人帮助渡过难关后,也应当知恩图报,让受助与回报社会良性互动,让爱心流动起来,这样可以产生更大的正能量。
菜农有难,媒体相助。当大杨庄村27家贫困户为滞销的5万斤平菇犯愁时,本报履行媒体责任,大篇幅进行报道,并通过新媒体进行转发,很快就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经过本报报道和呼吁,有爱心的经销商和市民积极响应本报报道,纷纷联系购买平菇,有些热心市民还专程乘坐公交车现场采摘、购买,为贫困户的脱贫增收尽一分心意,产生了良好的“贫困户愁眉舒展”报道效果。
五保户杨仕亮说,滞销的平菇能够打开销路,意味着自己的工资会越来越高,这个年也将过得更有滋味。
确实如此,如果这些平菇能尽快销售出去,不但能让他们的工资越来越高,而且还可以为今后的销路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现在,趁着这些贫困户的高兴劲儿,我们暂且把这个话题切换一下。
说白了,种平菇如同做生意一样,有赚就有赔。“蒜你狠”时,蒜农大把大把地赚钱,我等吃蒜的人“很受伤”。菜的行情差时,“血本无归”的菜农也大有人生,其实这也是市场经济。
应当看到,之前,大杨庄村的27家贫困户遇到的困难是比较大的。如果这些滞销的平菇不能尽快销售出去,后果是比较严重的。
因为平菇是普通菜,按商品的属性来说,不管是经销商,还是市民,购买标准就是谁的“质优价廉”买谁的。
对于大杨庄村的贫困户来说,如果这些滞销的平菇不能尽快销售出去,不但无法赚钱,而且有可能“血本无归”;不但无法脱贫,而且有可能“因菇更贫”。
应当看到,有很多人在种平菇,其他人种平菇可能也遇到过滞销的问题,但是能这样受到本报大篇幅报道的并不多。
也就是说,大杨庄村滞销的平菇之所以现在打开了销路,并不是靠质量和价格“赢得了市场”,除了本报报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经销商和市民的爱心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试想,如果不是经销商和市民有爱心,就是我们的报道把大杨庄村的平菇说得“天花乱坠”,经销商和市民也有可能不“买账”。
走笔于此,我们想对贫困户说的是,不管是爱心经销商,还是爱心市民,他们之所以购买你们的平菇,是想通过奉献爱心的方式帮助你们渡过难关,这样的爱心更加值得珍惜和回报。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我们也报道过“卖菜难”,也帮助过很多有困难的菜农。然而,当社会各界奉献爱心帮助菜农渡过难关后,当我们再报道其他人有困难时, 这些受过帮助的人却显得有点儿“低调”,被报道过的受助人为啥不能像当初接受社会帮助时回报社会呢?值得深思。
我们认为,不管是谁,接受了社会各界的爱心帮助后,当把这样的爱心珍藏起来,看到他人有困难时,也应当及时伸出援助之手,传递爱心,回报社会,让受助与回报良性互动起来,为我们这个美好的社会增添更多的温情,这样就可以产生更大的正能量,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