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申长明 文/图
阅读提示
春节过后,很多人又开始外出找工作,但是找工作也要擦亮眼睛,避免上当受骗。原阳县的一名父亲就是为了给儿子找份好的工作,被骗走了1.8万元。
案件回放
“朋友”以能找“好工作”为由诈骗钱财
1月27日上午10时30分,家住原阳县太平镇某村的吴先生报警称,他被一个熟人以能够为其儿子找工作的借口诈骗了1.8万元。原阳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接警后,迅速组织民警对该案展开调查。
经调查,吴先生在本村开了一家诊所,是周围几个村庄小有名气的村医。嫌疑人李某家住太平镇某村,平时有点感冒发烧就去找吴先生看病,一来二去两人就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2017年10月的一天,在两人聊天的过程中,吴先生提到自己的大儿子年龄不小了,没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也不好找对象,这件事情成了他的心病。“这不是啥事,我认识人,我想法给恁家孩子安排个正式工作。”李某拍着胸脯说。听了李某如此笃定的语气,吴先生顿时喜出望外,急忙握着李某的手说:“真能办成了,我得好好谢谢你。”
之后的一段时间,李某多次打电话让吴先生拿点活动经费给他,说现在办事不花钱是不行的。吴先生心里七上八下,又想让李某办这件事,又怕花钱办不成事。到了给钱的时候,吴先生还是有几分犹豫的。2018年5月份,在李某的又一次催促和极力游说下,吴先生放松了戒心,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拿了3000元现金给了李某。可仅仅过了3天,李某就打电话说钱不够,称想办成事还得再拿1万元。吴先生心里很不舒服,称手头没钱了,不想办了。李某立即劝说道:“礼已经送了,现在不办,钱不就扔了吗?”吴先生于是又狠下心,从外甥那里借了1万元给了李某。
李某拿到1万元后,好长时间都不再主动联系吴先生。吴先生实在憋不住了,就给李某打电话催问。李某只是简单地回复:“正在办,别急。”一直到今年1月的一天,李某突然急匆匆地和吴先生联系,称他托的办事人快要升迁调走了,需要抓紧再活动,再花上1万元,事情就板上钉钉办成了。吴先生听后,称实在拿不出钱了。李某这时话锋一转:“这样吧,看在我们关系这么好的分儿上,你凑5000元,我再给你垫5000元,先赶紧办事,回头事办成了,你再还我钱。”纠结了半天的吴先生最后一咬牙,还是选择了相信李某,又凑了5000元给他。这样,吴先生前前后后给了李某共1.8万元现金,且都是在田间地头交易,没立任何字据。本以为这次儿子就能有个好工作了,谁知吴先生隔了几天再问,李某又说办事人去外地开会了。吴先生这次终于忍不住了,他不再相信李某,向李某索要之前送出的钱。李某瞬间翻脸,不但不给吴先生钱,还称吴先生给的钱不够他办事用,他自己还垫进去几千元。吴先生怒火中烧,遂报警求助。
原阳县公安局刑警大队接到报警后,通过走访调查,对案情有了初步的了解,随即对李某进行依法传唤。李某到案后,对以给吴先生的儿子找工作为由诈骗吴先生一事矢口否认。民警耐心给李某讲法律,讲政策,让其认识到隐瞒非但不能掩盖事实,反而会加重处罚。经过努力,李某的思想终于有了转变,承认了自己以给吴先生儿子找工作为由,诈骗吴先生1.8万元的犯罪事实。目前,因涉嫌诈骗罪被刑拘的李某已经将骗得的1.8万元现金全部退还给受害人吴先生。
案件分析
“熟人”“能人”称能找到好工作,盲目相信导致钱财多次被骗。
近年来,由于就业压力增大,加之不少人都存在“有关系有钱”就能办成事的错误观念,于是就托关系花钱找“工作”。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求职者找工作心切和求职者父母要为孩子找个好工作的心理特点,吹嘘自己有门路能办成事情,借机索要钱财。在此案中,当受害人询问进度时,嫌疑人一面推诿搪塞,一面以费用不够为由,再次索要钱财。受害人出于对“熟人”或“能人”的信任和担心损失前期已支付钱款的心理,对嫌疑人有求必应,导致被骗金额越积越多,最后不仅“好工作”成为泡影,钱财也被骗走。
民警支招
找工作要通过正规合法途径,以防误入陷阱。
原阳县公安局刑侦大队民警王中山表示,春节过后,求职高峰期如约而至,求职者找工作要到正规的人力资源部门或劳务职介部门,切勿轻信所谓“有关系”“有能力”的人。不论这些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广大求职者和希望子女有一份好工作的父母,都不要轻信他们声称的所谓“硬关系”、背景和指标。“找好工作靠关系靠花钱”是绝对错误的认识。你盯住的是工作、职位,骗子盯住的是你的钱包,切记只有通过正规合法的途径,才能找到理想的工作。
律师点评
求职要有防范意识,发现被骗要尽快报警
针对该案件,河南龙健律师事务所的尹建民律师表示,犯罪分子利用求职者迫切找到好工作的心理,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欺骗求职者是目前诈骗犯罪中的高发类型,求职者一定要重视起来,提高防范意识。广大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一定要选择正规的求职渠道和平台,切莫相信靠熟人或花钱能够找到理想的工作。在发现上当受骗后,应迅速向公安机关报案,同时保存相关的证据。
(信息提供 郭歌 侯金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