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记者暗访发现,武汉一家微整形工作室店主不但四处出诊进行微整手术,还开设微整速成班课程。虽没任何从医资质,但学员只需交6800元,经培训后便可开一间微整工作室,按进价10倍给顾客打针,便可轻松年入过百万元。
微整形之“微”,可以解读为技术含量不高的一些医疗操作,比如皮下注射、埋线等。由于这些操作的难度不大,因此很容易走向生活化、大众化,其结果是,生活美容与医学美容的界线变得越来越模糊,生活美容机构甚至私人工作室也干起了医学美容机构的事。所谓医疗资质等内容,早就因为这个“微”字被抛在脑后,且不仅从业人员如此,就连接受服务的顾客同样如此。
但从宏观层面思考,就会发现,问题不仅仅出在这些非法从业人员身上,还关系到整个产业布局等宏观命题。试想,假如一位顾客要想获得祛纹、线雕、皮下填充、埋线等医学微整形服务,其能如何选择?或许你会建议其选择正规的医学美容医院,接受正规的医学美容手术服务,可在一座城市里,正规的医学美容机构往往没几家,且这些机构主要关注的是更容易赚钱的大手术,对这类微小手术看不上眼。即使这些正规机构愿意提供这类微小手术,价格也可能十分昂贵。
正规服务无法满足巨大社会需求,非法服务就会填补空白,假如不在供给侧作重大调整与改革,微整形乱象就会持续存在。既然微整形需求如此旺盛,不妨多培育一些专门针对微整形的医学美容机构,并针对这些机构出台专门的管理举措。
还应该看到,医学美容与生活美容虽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有必要在机构名称上作出更易辨识的更改,在服务范围等方面也作出更清晰的界定,使生活美容与医学美容因界线清晰而无法跨界。
据《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