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说,老年大学有个古典诗词班;更听说,有人为了潜心于古典诗词,竟然坚持了十六、七年的学习。于是,总想前往一探究竟。
一个偶然的机会,满足了我这个强烈的愿望。有一次,我因事到古典诗词班找一位老同学。那天,我提前到达,古典诗词班正在上课。或者是我语文教师的职业习惯,亦或是古典诗词的魅力使然,我不由自主以一个迟到者的身份,悄悄从后门走进了教室。
一进教室,眼前的情景让我心头不觉一动。正常容纳60个人的教室,足足坐了70人之多。通道上、教室的后面都坐满了人,我好不容易才找到了一个“旁听”的座位。只看一个个满头白发的老者,是那样聚精会神屏息静气的听讲。仿佛一群高三的学子,正在静听最后一次高考前的辅导;又好似一群大学生正在上大课,聆听名教授的讲授。
讲台上,一位年轻的教师正在讲授《红楼梦》中的诗作。我深知,要学习这样的作品,除了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还要对“红学”有一定的了解,且其中有的作品内容枯燥,不易理解。可是随着台上老师娓娓动听的讲解,台下的人听得是如此投入,有的一边听,一边做着笔记,还有的随着老师一起投入地小声诵读:“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我也不觉融入其中,走进那古典诗词的文字世界,走进了大观园的幻境之中。
听着老师的讲课,望着眼前一个个白发苍苍的“老学生”,我的心潮在涌动。我看到了什么是执着;我看到了蕴含在中国人心中对传统文化的追求的精神;我更找到了那些长期坚持不懈学习古典诗词的人的原因所在。
一个念头浮现在我的脑海:假如李白、杜甫能活到今天,看到眼前的情景,他们一定会现出欣慰的笑颜……
(老年记者 宗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