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文奇 文/图
(一)
8月22日,临近中午,原阳县路寨乡曹庄村村口,一农家小院里一株石榴树招人喜欢。今年石榴树结果特别多,绿绿的叶子中,红红的石榴挂满了枝头,真是馋人。不远处的厨房里飘出阵阵菜香。庭院女主人雷爱辉正炒着菜,却发现灶台上盐没了。她喊来小孙子张淼,“乖,带上‘存折’去银行换袋盐。”张淼手拿“存折”,一溜小跑奔向村委会大院,从那儿领来一袋盐。
一年多来,张淼最乐意奶奶喊他去兑换物品,他还可以顺带换来自己学习用的圆珠笔、作业簿,而他手中拿的“存折”正是村里流行的“环保存折”。
“庭院打扫得干净加分,尊老爱幼加分,参加技能培训加分,而积分可以换许多日常用品。”雷爱辉扳着手指与记者攀谈,家里有好几个存折,她唯独最看重这个“环保存折”,虽然里边存的是积分,但家人更觉得它是一种荣誉,一种认可,一种幸福感。
一本“环保存折”,让村里老百姓幸福感摸得着,看得见。“很方便,累计积分可以换生活用品。”曹庄村支书别振朵翻着厚厚一本“环保银行”积分簿,上面详细记录着村里每一个人的积分兑换情况。截至8月7日,全村当月积分已达1046分,最多的一户15分。从去年每月的700多分,到现在的一星期就达1046分,积分逐月增加,代表着村民对“环保银行”的认可。
走在曹庄村街道上,随处可见绿色垃圾桶,不见生活垃圾,主街道上基本做到了“一眼净”。
2018年年初,路寨乡曹庄村、党寨村、后大柳村等8个村的“环保银行”开张,对农户改善环境方面的成绩进行量化,给予村民实实在在的回报,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通过在全乡范围内建立“环保银行”活动,真正实现户容户貌和人居环境大改变,达到门前净、庭院净、室内净、厨房净、厕所净,室内外物品摆放规范“五净一规范”标准的村民,最高可得15分。得1分,可到“环保银行”兑换0.1元至0.2元,也可以一直在“环保存折”中累计,兑换等值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果是贫困户家庭,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卫生家庭”,还可以“贷款”,用信用度透支50分以内的现金或日常生活用品。
如今,全乡各村委会均挂牌成立了“环保银行”,它们购置日常生活用品,供村民积分兑换。 乡政府不定期组织各村对各家各户的环境进行检查,按照标准逐项打分。有人干,有人管,还得有钱。每季度依据“环保银行”兑换台账,由各乡镇直接拨付专项经费,不占用村级经费。每月每村也就五六百元,并未给地方财政带来压力,但效果显著。
(二)
悄悄发生改变的不仅仅是曹庄村,邻村的后大柳村也变了模样。
当天,后大柳村支书邓小娜带领53名党员、贫困户、村民代表沿街垒花池,忙碌了一上午。她坦言,乡亲们真实诚,人人比着干,唯恐为村里出力少了。这些变化,与实施“环保银行”分不开。
“为啥村民往门口随便倒垃圾,省事啊;为啥随地吐痰,容易啊。这些陋习,改变起来不容易。”邓小娜说,这些陋习,改掉不容易,可每一名村民都有力量与义务让村里变得更好。
“环境卫生人人有责,美丽乡村靠大家!” 刚开始,大家不接受新事物,觉得“环保银行”这项举措中看不中用,望着“环保银行”满满一柜日用品,就是没有村民来兑换。这可咋办?不急,让事实说话。邓小娜利用村民“攀比”心理,人家领东西多,咱领的少,心里肯定觉得不得劲。随着时间推移,来兑换积分的人越来越多。
之前村民是旁观者,现在通过实行“环保银行”,将环保行为体系化、积分化,村里环境建设、脱贫攻坚等大事小情让其参与进来,有了互动性、可比性,大伙的积极性也自然调动起来了。
“环保积分”是一种动力,催生了环保“从我做起、脱贫攻坚我参与”的良好风气。如今,村里的“环保银行”,因村民参与积极性高,日用品时常缺货,她有时需到乡里去协调,调运来物品。这些变化,令她惊喜而欣慰。
(三)
在郑庄村西南角,一个占地400多平方米的“竹间篱落”游园,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你可曾知道,就在之前,这里还是垃圾遍地、臭气熏天的羊圈。创意从何而来?据了解,这是乡里成立的美丽乡村智囊团,帮助村里设计、建立的文化游园,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