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胜于行为、行为胜于说教、说教胜于打骂。
这是四种不同的方法:感觉、行为、说教、打骂。
家长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综合传递的感觉是直接被孩子接收到的。这正是孔夫子说的“身教胜于言教!”很多家长说:“教育孩子,首先要以身作则。”这在孩子的人格教育上是正确的。但在做事上,不全然是这样的。
我们说:行为的示范作用要胜于你对孩子说道理、教训。
举个例子,假如一位瘫痪在床的母亲,无法为孩子进行任何示范,这位母亲无法对孩子进行说教,但是她透过眼神对孩子表达期望与爱,能把这个孩子彻底地激励起来!道理在哪?眼神、感觉所传递的情绪,对孩子的期望、信任、无条件的爱。爱是一种感觉,如果人类所有的东西都要用行为进行示范,人类就得重新回到树上去了!我们超越不了我们的父辈,人类如何进步。“你都做不到学不了,你让我做,让我学!”这是关系出了问题以后才出现的新问题。
在教育孩子问题上,一个优秀的家长,你可以什么时候也不做,你仍然可以把孩子激励起来。这是对孩子行为的教育。
你对孩子的爱、关怀、信任、期望……你的目光所综合传递的感觉直接就被孩子所感觉到,这是直通车。
我们后边说的三个东西,要经过孩子的大脑,行为要经过孩子选择,孩子觉得这个行为好,所以他模仿、他选择,然后进入了他的生命里。说教要经过他的大脑,他的价值判断,有没有道理,“没道理,你们成年人就这么说!你这么说,这是你的事!”他可能把你的说教全过滤掉了!而感觉是直达孩子的灵魂深处。这一点我们所有成年人都知道。爱就是这样,你和别人谈恋爱是说出来的吗?“眉来眼去”是什么意思?眼睛传达的对方直接接收嘛!如果是写情书,还要经过价值判断。可是爱的目光、爱的感觉直接接收到了。
对于家长来说,如果我们平时没做对事情,又希望孩子力争上游,发奋图强,那是没有可能性的。
所以教育孩子这个职业需要大量的背景知识。
一、关于人的基本知识。
迄今为止,我们发现人的存在是宇宙间最大的秘密。人的功能太强大,如果我们了解他的成长规律,把他培养成天才将是易如反掌的事。
二、关于教育学的基本知识。
这是个系统的事情。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在孩子生命初期形成的关系对孩子起决定性作用。
三、关于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不知道孩子想什么,一再从外在控制他的行为没有意义。人外在的动作是由里边的心理动因决定的。所有家长认为不对的,孩子都能找到正面的意义。
四、关于人际互动的基本知识。
任何两个人只要互动,就会形成固定的关系。我们会按照固定关系所定的情境状态来行为。人永远是“看人下菜碟”,在人际关系学上这叫回应式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