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冬至那天包着饺子,往事一幕幕涌现眼前。
记得小时候有次过年,见母亲包饺子,我也拿个饺子皮儿去包。看着母亲手上简简单单的事,可到了我这儿就变得那么难,饺子馅怎么也包不进皮儿里,弄来弄去,把饺子包成了“丑八怪”,而且皮儿还烂了个洞。母亲笑了:“没事儿,多包几个就会了。”母亲手把手教我把皮儿平放手心,馅放到皮儿中间,对折,右手捏住角,左手一点一点向前推,一会儿就把皮儿边捏在了一起。母亲包出的饺子边上打着褶,像女孩子的百褶裙,漂漂亮亮的。我跟着妈妈比葫芦画瓢,总算包成了一个。饺子的样子很难看,可我心里非常高兴,我包成饺子了!第二个饺子包好后,妈高兴地对我说:“看,这个就比刚才那个包得好。一遍生,两遍熟,三遍当师傅。干啥事都不难,只要肯下功夫,都能做好。”可惜的是,儿时学过的包饺子,长大后几乎再也没有实践过。几十年过去了,当年妈说的话,又回响在耳边。
结婚前,我几乎没有做过饭,包饺子更是稀罕事。结婚那年到婆家过年,婆婆提议吃饺子,我说好。婆婆拿出面盆让我和面,我顿感好尴尬,因为不会,更不用说做饭炒菜的事了,当时我第一次感到了不会做饭的羞惭。几十年过去了,每当想起此事我就恨不得钻进地缝里。婆婆是南方人,也不大会包饺子,可她为了让我能吃上饺子,默默地努力去做自己不熟悉的事——和面、剁馅、擀皮、包饺子。婆婆平时话语不多,相处几十年,总是身教重于言教,她用自己的行动教育我怎样去做事、做人。如今想起来,心中充满了对婆婆的敬意和愧疚。
冬至包着饺子,想着两位已经远去的母亲曾经的教诲,禁不住潸然泪下,心中充满了感动和感恩。“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好想对二老高喊一声:“妈——吃饺子了!”
(老年记者 耿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