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婆婆走了两年,可在我心里,她并没有走。我仿佛看见她还坐在缝纫机前看着书,用那无锡普通话轻声朗读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时她打着毛衣,哼着小曲,“又到《天气预报》了。”她拿着自己订的小本子从房间走到客厅,坐在沙发上,专心致志地记下“最高温度……最低温度……”“吃饭了,妈!”我高喊一声,她笑咪咪地走到餐桌前……
婆婆名叫丁伟,江苏无锡人,高级统计师。她年轻时投靠上海姑妈,求学、工作、成家。1958年为支援新乡的工业建设,婆婆跟着身为物理学家的丈夫受派遣来到新乡。他们为科技人才短缺焦急,就是在婆婆的支持下,公公提出建立一所机电专科学校,加速培养科技人才的建议。在多方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新乡市七二一工人大学”成立,公公的愿望实现了。那所大学就是后来的机电专科学校,现在的河南工学院的前身。
婆婆一生勤俭,生活处处删繁就简,且安排井井有条。早年水价只有几分钱时她就说,水是资源,就是不要钱也不能浪费。婆婆手里并不缺钱,但从不铺张。柜子里的上好衣服总是叠得整整齐齐,只是在节假日才穿。她平时衣着朴素,一件涤卡上衣能穿几十年;她包里总带着针线,闲暇时就拿起针线纳鞋底补袜子。婆婆手很巧,衣服无论再旧,在她手里都能改头换面,焕然一新。
婆婆知书达理,平易近人,无论是在单位还是在家里,从不大声说话,也不与人争抢。接触过婆婆的人,都赞叹她温文尔雅,大家闺秀。年轻的时候我很不懂事,说话不爱考虑,喜怒哀乐总是表现在脸上。婆婆不仅从来没有生过我的气,还总是劝我不要生气,生气对身体不好。
婆婆爱岗敬业,凡和她同事过的人,无不称赞有加。前不久碰到婆婆的老同事说起当年婆婆下放工厂的事:上班她最早,下班她最迟。当年她刚到厂里时,所有资料都已经乱七八糟,无人管理。婆婆到了之后,自己硬是一点一滴把厂里所有的资料都补齐,整理得规规矩矩。当年的老同事伸出大拇指说:“你婆婆工作、人品没人能比。”
婆婆退休后,帮我们料理家务。下班的时候我们总能吃到热腾腾的可口饭菜。什么时候想起来,我们心里都是满满的温馨和感恩。婆婆的帮助,解除了我的后顾之忧,我得以全心全意工作和学习。我和丈夫都曾多次荣获过国家、省、市先进称号,其中无不浸透着婆婆的功劳。邻居们见到我都说我真好福气,有个百里难挑一的好婆婆。“春蚕到死丝不断,留赠他人御风寒,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婆婆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作为后人,我们为她骄傲,为她自豪,她是真正的中华妇女的优秀典范。
2018年1月4日的那场大雪,送走了我最敬爱的婆婆,漫天挽帐凝结着我无尽的哀思。和婆婆共同生活30多年,她待我像亲闺女一样,教会我怎样去生活,怎样去做人;我也把她当成了亲妈,在她需要照顾时,我尽心尽力伺候,养老送终。
婆婆走了,她烧得那手好饭菜,做得那一手好针线,写得那一手漂亮好字,心怀的那一颗慈善之心,却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老年记者 耿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