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长春(新乡市)
花花、年画、对联、窗花,等等。过年了,要换新的,花花绿绿,好看,喜庆。
诗意比喻一下的话,墙面、门楣、门框、门、窗户,这些地方也是一种土地,一年就种植一次这样的美好花草,或者一年就这么隆重地梳妆打扮一次,也该。
那就贴花花吧。
得先去买花花。
还是袁店河老街上。年画市,艳艳的红色是背景,浓浓的墨香是伏笔。伟人像、松鹤延年、吉庆有余、大丰收……不一而足。人物都是笑逐颜开,胖娃娃,肉乎乎地抱着鱼,或者坐在莲花上,寓意连(莲)年有余(鱼)。还有当时电影的截图,特别是戏曲电影,彩印,《女驸马》《梁山伯与祝英台》《追鱼》,都是喜庆和团圆的时刻。
还有在阳光下耀眼的对联,内容不外乎吉祥如意,祥和美满。那时候,对联都是手写,好几家摊位就在寒风中摆开笔墨纸砚,现写现卖。我总要看人家写字。有个小学生,站在凳子上,写,任凭别人评说,只管写自己的,淡定得叫我羡慕,更羡慕他的一手好字。
最喜欢的花花,是根据电影制作的故事年画,两大张上下集,各十六幅,画面下注文字,类如缩简的连环画,很完整地讲述了一个故事。走过去看,看一会儿,画摊老板会折起来,或者只让你看其中一集,就是诱惑你买。看价码,好几块,买不起,很贵。
也有办法看,走家串户,村上总有人家买的。就跑到人家家里看,《铡美案》《天仙配》……戏文熟悉,不妨理解。那时候,可看的书报太少,也没有买课外书的钱。有的人家就是换下一两幅年画,或者贴上当年的奖状;别的用湿毛巾抹歘(chua)一下,至多去村干部家找来几张新报纸,糊了墙壁,一时就亮堂了许多。
邻家是村干部,《人民日报》《河南日报》《南阳日报》,都有。更有《人民画报》!封面封底,都是彩印的,连同几页彩版,是很好的糊墙纸,又当年画。怕糨子粘墙,人家就用盖子钉,摁进墙里。我此时喜欢去帮忙,那些不用的,换下的,我都收留下来,回家细读。——感谢与人家为邻,走出故乡前的那些年,我真的没有少看这些党报党刊,特别喜欢文艺副刊,算是对我现在喜欢写字的一个很好的影响。
窗花,贴的人家不多,用油白纸裱糊窗户的不少。那时候窗户四方,窗棂木制,隔档出或圆或方或菱形的孔,迎着一棵树,杏树,槐树。裱糊后,贴上红艳艳的窗花。四角,正中,喜上眉梢,五福临门、连年有余、马上封侯、十二生肖,也是吉祥浓浓。
也奇怪,平时堆满杂物的窗台,一收拾,一贴花,亮起来,红火起来。记得某年,捡到一副小小的窗花,我贴在鸡窝的小窗户上。石头墙,木棍儿窗眼,草编的小篮,一只被剪得灵动的小鸡,构成一幅小品,刻入记忆深处。
这一天,对联一般先不贴。贴早的话,小孩子揭,风刮,怕初一不全。多等到二十九或年三十,下午,都忙着贴对联,红通通,喜洋洋,大年一步之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