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重点抓好以下11项工作
3.全力稳定经济运行
狠抓项目建设。做实做熟项目前期。实施亿元以上项目998个,完成投资1711亿元以上。推动一批牛鼻子项目和吸铁石工程建设。
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健全领导
分包、企业服务周例会等制度,倾心帮助企业解决困难。落实减税降费和中小微企业支持政策,持续降低企业用电、用水、物流等成本。加强绿色调度、精准管控,保障环保达标
企业正常生产。稳定房地产投资,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强化生产要素保障。高度关注疫情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的影响,加强煤电油气运供需情况监测研
判,保障企业原辅材料正常生产供应。强力推进“三违三未”专项整治,盘活闲置土地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4.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精心编制发展规划,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生态保护修复、黄河安澜、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重大工程,推动黄河流域“三生”空间的系统重构,努力创造新乡经验。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黄河大堤、幸福路、沿黄生态通道等生态廊道建设,打造纵横成网生态格局;
开展湿地连通、保育和恢复工作,构建沿黄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规模适宜的湿地保护体系。
保障黄河长治久安。谋划贯通曹岗险工道路与控导工程连接线,实施滩区综合提升治理工程,提高黄河行洪能力,减少水土流失。
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不断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将三大战略统筹推进,按照“黄河岸边的山水园林、郑州大都市区的生态绿核、郑新一体的生态纽带、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区、乡村振兴的实验区、黄河文化的传承创新样板区”定位,
加快推进沿黄生态带建设,稳步实施“6带”“9园”等46个重点项目。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传承创新黄河文化的表达方式,保护固态、传承活态、培育业态,讲好黄河故事。
5.加快构建现代创新体系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持续抓好自创区“一区四园四集群”建设,争创国家创新型城市。
增强创新意识。把创新作为发展的支点和第一动力,让创新创业成为时尚追求,让创新文化厚植牧野大地。
加快自创区建设。落实自创区建设先行先试若干政策,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发挥高新区引领带动作用,推动辐射区创新能力建设,形成能进能出、动态管理的竞争激励机制。培育动力电池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产业集群、航空航天产业集群和大数据产业集群。
提升创新能力。推进中科院数字经济技术产业研究院、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塑性加工先进技术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建设。吸引高层次领军人才打包团队、项目、技术“带土移植”。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扩大研发投入,引进和设立成果转化基金,扶持初创期企业科技成果转化,建设科技大市场,完善政产学研金长效合作机制。
6.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将先进制造业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持续立支柱、举龙头、铸品牌、强载体。
实施专业园区提速行动。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提升产业链,加快创新平台、孵化器、加速器建设。进一步完善动态管理、奖惩激励机制。
实施大企业(集团)培育加速行动。支持新航、卫华等大企业(集团)发展,力争3年内营业收入超百亿元企业4家以上、超50亿元企业6家以上。加快白鹭化纤老厂区搬迁和升级改造,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百亿级现代绿纤制造企业和千亿级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实施结构优化升级行动。加快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改造和企业技术改造,实施重点项目200个以上。
实施企业家培育工程。举办企业家发展战略培训班,引导制定符合企业实际的金融战略、创新战略、品牌战略,提升资本运作能力、创新能力和品牌建设水平,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推动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大力发展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文化、教育、旅游、康养等产业发展。
7.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
以郑新一体化为带动,以“三带三区两城十镇”建设为抓手,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规划引领。高标准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加快编制郑新产业带发展规划,完成编制南太行文旅康养产业带发展规划,积极稳妥推进区划调整,为推动郑新一体化发展创造更好条件。
加快建设重大工程。全面掀起生态城建设高潮,力争年底前凤泉湖下闸蓄水。加强土地收储和招商引资工作,为生态城发展蓄势赋能。确保延津县主题森林城年内开工建设。
推进百城建设提质和文明城市创建。推动新老城区均衡发展,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把文明城市创建与百城建设提质、城乡环境整治、生态环境保护、营商环境优化等工作相结合,补齐短板弱项,打造特色亮点,确保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
强化县域支撑。全面贯彻县域
治理“三起来”“三结合”要求,坚持产业立县、工业强县思路不动摇,以“二次创业”为抓手,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专业园区,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集聚区强筋壮骨、脱胎换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