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5月18日 星期

敬畏汉字


偶尔,或者在微醺之时,曾遐(瞎)想,如果我要是生长在唐宋,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偶尔”之时想得稍微现实些:和现在差不多,饿不死也撑不着,不善钻营略庸庸碌碌,锅里有过夜饭兜里有零花钱,还是不用想了吧。

微醺时大脑细胞在酒精的刺激下要活跃一些,想得比较丰富多彩、绚丽多姿、日出江花红胜火。以咱的脑袋瓜子,如果从文,怎么着也得中个进士吧。这只是咱人生的一个小目标,达则兼济天下,这才是咱的大目标。不敢说非得位极人臣,青史留名是必须的。当然,留的是清名、美名。即便中了进士不居庙堂之高,流连在名川大山大漠绿原、畅饮于春雨斜柳冬雪傲梅,留下一首首脍炙名篇,也是手拿把掐的事儿。再不济生于唐宋乱世,那咱也得是“文能横槊赋诗,武能上马斩贼”的儒将,像稼轩居士那样“气吞万里如虎”。

当然,在不“偶尔”和不“微醺”的时候也想过这样的问题,只是要更现实甚至更更现实。若生在贫苦人家,也就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太平年混个食能果腹繁衍下一代放羊娃,灾荒年保不齐就暴尸街头谁也说不准。运气好的话

生在朱门,锦衣玉食提笼架鸟楼高不见章台路,最终也就落得个脑满肠肥欢喜了野地里的树木花草。毕竟能出人头地叱咤风云青史留名的,真的如沧海之一粟,毕竟时代幸运的大山等落到你头上,也就是一粒灰尘而已。

不管是在“偶尔”“微醺”,还是在“不偶尔不微醺”的想象里,其实都若隐若现地揭示了一个现象,那就是在古代或者可以说直到近代,进入学校学习,前提条件是家里得有钱。穷得吃了上顿没下顿,孩子们怎么可能上得起学校呢?

您还别不信,无论古代还是近代,您如果有空可以查一下,有几个张口能诗出手能文的人是出生在揭不开锅的苦寒之家?从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你可以一直查到宋元明清。至于戏曲里穷小子头悬梁苦读中了进士娶了公主当了大官,那纯粹是落魄文人们的意淫。

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单位后,在单位党办做文字工作,曾编辑一份单位的宣传刊物。那是一段“胆战心惊”的日子。

别误解啊,不是因为工作环境,而是由于工作内容。做文字工作编辑刊物,因为不是面向社会发行的、再加上本单位投稿者的职业素养,这方面的问

题是不用担心的,唯一令人如履薄冰的,就是错别字。

辛辛苦苦编辑好,再校对若干遍,印刷出来了,领导一看,黑着脸就一句:咋校(xiào)对的?下次再有错字扣钱啊!虽然听到领导口中也有错别字,但是那种脸上发烧的难堪感却一丝也没有因此而有稍微减轻。

没胆量纠正领导,但有胆量纠正文印室的人。当他们电话叫我:来“校(xiào)”对你的文件啊。我总是没好气地吼一声:应该念校(jiào)对!

顺便普及一下。校,这个字是个多音字,一念(xiào),指学校或军衔名;二念(jiào),是查对、订正或对抗、较量的意思。有好多马大哈,都会把“校对”的“校”念错。

也正因了从事文字工作尤其是编辑过宣传物的缘故,使我养成了“爱挑毛病”的毛病,其实严格来讲,是多了一种对汉字的深深的敬畏。

您可千万放心啊,我只挑语言文字方面存在的毛病。除此之外,我绝不是个鸡蛋里挑骨头的苛刻的不近情理的人。

不仅不苛刻,随着年龄的增长摔跤次数的增多,现在俺都快变成了一个慈眉善目的、耳顺的老大爷了。

□段世东(新乡市)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