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你的情绪,跟着孩子的分数走
孩子的分数,已经成了你情绪的温度表、引爆器。如果孩子考了50分,你就快爆炸了。这好比某杂志上刊登过的一幅漫画: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高高兴兴地背着书包回来了,一个钓鱼竿上钓着他的成绩单。爸爸坐在办公桌旁,成绩单就钓在他爸面前。如果在桌子上再放上两盒速效救心丸,就更贴切了。
孩子的分数为什么对你那么重要呢?是他的错还是你的错?你把什么看得这么重要?实际上,是你对孩子成绩单的极端关注,无情地抹杀了孩子追求知识的信心。孩子觉得学习知识太痛苦了,试题这么难做,后面随时有一个“老虎”在追,一旦做错,一棒子就下来了。一个孩子在这种惊恐的状态下,是没有学习好的可能性的。这个世界上天才不是这么培养出来的。学习好的人没有一个是父母成天在后面看着的。你的分数都要把妈妈的心脏弄坏了,七八岁的孩子承担着妈妈心脏病这么大的一个压力,还能学好吗?让他们承担整个家庭的重担,能把孩子压趴下了。
17.认为满足了孩子的物质需求,孩子就应努力学习
其实,物质需求的满足与孩子努力学习没有必然联系。孩子的学习是把情感的驱动付诸行为,并得到了快乐的强化,然后才形成的一种良性的习惯。
18.认为孩子能听懂你讲的道理,却故意不去做
很多父母认为,父母让孩子做某事孩子却不去做,这是逆反心理,是孩子故意对着干。你要知道,一个孩子有逆反心理,说明他还有救、还有希望,这个病还能开刀、能治。逆反心理的本质是在进行斗争。如果孩子没有逆反心理,你说什么就是什么,那就没救了,“癌症”晚期了,你就把孩子无情地弄成了“横路敬二”。如果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和你“战斗”,说明他的自尊还有,只是他的自尊“变态”了。他不管你的对错就和你对抗,去维护自尊,这个人还有救。你需要的是告诉他“我尊重你”就可以了,他就会放弃武装。逆反心理就是盾牌,你不打他了,他还拿盾牌干什么!因为你伤了他的自尊,他就不听你说什么,就和你“战斗”,说明这孩子还可以。如果不逆反了,麻烦就大了,孩子已经没自尊了。没皮没脸,你爱怎么说怎么说,随便你说什么都行,阴一套阳一套,你说我就顺着你说,你一走我就玩,你回来我再改。如果这样孩子就没戏了,基本的苗没栽好。
19.不认为自己的行为对孩子有决定性的影响
我们理智上认为,我也没让他学坏啊,我也没让他撒谎啊?孩子是通过什么途径学会撒谎的?
成年人学习是通过理智的或者叫知性或者叫道理来完成的。知性、道理通过大脑反应,从理解到掌握,这是成人世界的学习模式。孩子则不是这样学习的。孩子是完全通过模仿,模仿行为和
感觉,感觉是自动传递的。孩子的语言系统还没有建立起来,他根本不是通过语言,而是直接通过行为、感觉、声音这些立体化的东西记录下来的。
我们通常告诉孩子:“你不要撒谎!做小孩一定要诚实,不要撒谎。”可是电话来了问:“你爸在家吗?”“你告诉他,说我不在家。”这边说“不许撒谎,绝对不许”,可你自己的行为却又否定了你的说教。
我们还告诉孩子:“不许说别人坏话!做孩子怎么能说别人坏话呢?”晚上一起吃饭的时候你却说:“今天,你看我们单位领导,真他妈缺德!谁给他拍马屁,他就给谁这个机会,但就不给我。”
告诉孩子这个世界要有爱心,你自己必须要有爱心,你说“宝宝要有爱心”,但又说“人和人太险恶了,谁谁谁被骗被抢了,曾有个犯罪团伙,杀害那么多人”,这边让有爱心,那边却又让人充满痛苦。孩子究竟成熟到什么程度才知道有爱心呢?你的说教让孩子感觉到必须拿起盾牌,全身心去战斗。这么痛苦的世界,这么充满仇恨和争斗的世界,有爱心不等于羔羊放在肉板上让人剁吗?我们想一下,是不是你把这个东西传给他的?
实际上,孩子是通过行为和感觉学习的,根本不是通过你的语言。他听不懂你说的那些道理,他是通过你的行为和你的感觉来模仿的。
20.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自己的文化水平有必然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