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7月2日 星期

苔痕上阶茸茸青绿


□荷衣蕙带(新乡市)

有一种绿,带着潮湿的古意,带着温润的诗韵,生长在老旧的屋檐、生长在石板的缝隙,也生长在久远的记忆和唐风宋雨里。

在诗词里寻行数墨,时常就会与这种绿不期而遇,它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里恬淡的绿,它是“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里惆怅的绿,它是“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里空灵的绿,它是“青苔点点无人迹,绿叶阴阴覆砌凉”里寂寞的绿。

青苔就是绿色的苔藓,在所有被阳光忽略的角落,只要有一场雨,一块潮湿的土地,它就能扎根生长,长出一片茸茸的绿意。

就是这种低调的近于卑微的植物却是古代文人的心头好,他们在诗词里写青苔的美,也写青苔的隐忍和坚韧,青苔在他们的笔下因心情、因环境、因季节有着各种面貌。青苔的绿仿佛长在了古老的岁月里,而诗词就是那一片水泽,滋养着青苔恣意地生长。

文震亨出生在“冠冕吴趋者,几近百岁”书香世家,他的曾祖父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征明,他自己也因名满天下被崇祯皇帝授予中书舍人一职。他的书

《长物志》就是写文人清居的生活方式。曾有人不解地问他:“你们文家引领吴地百年风雅,无论是书画或是园林都不胜描摹,何须为了这些小玩意消磨笔墨呢?”而他写这本书就是为了记录生活中细小的美好。

香草垞是文震亨一手规划设计的庭院,居于其中,他不仅对屋舍、山石用心安排,在细微处也是同样精心对待。他喜欢诗中“青苔生满路,人迹至应稀”的野逸闲趣,在自己的庭院中也追求宛如山间的闲适静谧,而青苔正是在细微处体现了文人的情调和雅逸。

他常令家仆取数十粒米熬一碗薄薄的稀粥,等到粥彻底凉透,就会端着这碗粥在园中散步,在石阶的缝隙里,在小径的石板周围,他仔仔细细地洒下薄粥,等到一场雨后,再去观察洒粥的地方是否长出了茸茸青苔。

种植青苔,只是想一想就觉得是一件风雅至极的事情,而四百年前文震亨将这件雅事做得自然而寻常,就像关心园中的香椽是否挂果,池中的菡萏是否绽放一样。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风雅的文人却有一副铮铮铁骨,明亡后,他跳湖殉国被救起后又绝食而亡。胸中有大义,

也关注生活中细小的美好与欢喜,这就是中国的传统文人。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日光不能到达的地方,苔藓却自在地长出一片绿意,虽然苔花微小,却不妨碍它像牡丹一样盛开。袁枚写的《苔》一直是一首不太著名的咏物诗,在中国浩瀚的诗词中可以说是籍籍无名。

然而,在《经典咏流传》的舞台上,经由一位支教老师梁俊带着大山里的孩子演唱过之后,不仅感动了现场的评委,也感到了亿万的观众,让这首沉寂三百年的诗一下子成为家喻户晓的名篇。

感动人们的是梁俊对《苔》的诠释,他告诉山里的孩子们,哪怕低微如青苔也有人喜欢,有人欣赏,虽然我们渺小、普通,却依然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美丽,而这也应当是袁枚诗中所要表达的心情。

青苔是渺小却不放弃的勃勃生机,是逆境中顽强的生命力,是一片美好的绿。苔痕上阶,茸茸青绿,这片小小的绿意是文人诗词里美丽的风景,也是每个人心中对生命的希望。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