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20年7月16日 星期

原阳县路寨乡大柳村用柳编编出村民新生活

村民正在编制柳编

□记者张世彬

“村里从事柳编的人,都是上点儿岁数的,一天能挣七八十块钱。柳条自己种,种一季能收好多年。闲杂劳力都能编,有篮子、有簸箕等日用品。周边城市也有来收购的,定好尺寸,统一来拉。”7月13日,原阳县路寨乡前大柳村党支部书记申天云说。

在2019年,大柳村柳编技艺就被列为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该村也因柳编这门传统手工技艺远近闻名。据文献记载:大柳村盛产水荆(杞柳),其柳条皮薄、柔韧、洁白、心实,非常适合搞柳编。300多年来,大柳村人就地取材,以柳编为业,传承至今。

今年79岁的村民秦国安,是该村柳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说:“柳编在俺村是祖传手艺,全村90%的人家,都是靠柳编过活。40多年前,俺村后街就种有柳条300亩。”

据秦国安介绍,大柳村原为一个村,现分为前大柳和后大柳两个村,共有2500多口人。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柳编以生活用具为主,编成的簸箕、笸箩等,结实耐用,透气性强,颇受市场青睐。但塑料产品的兴起,使柳编用具一度势微。

大柳村的柳编,有独特完整的制作工艺,柳条须在每年二伏天收割。早了韧度不够,晚了很难剥皮。收割的柳条,经过剥皮、晒干、重湿后,就可以编织了。编织须在地窨中进行,因为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能保证荆条的柔韧性。

一根根雪白的柳条,在村民的手中上下翻飞,挑、压、缠、绕、勒……随着精美的纹理显现,村民编织出各种各样的艺术品和生活用品,包括果篮、家具、装饰品等。

前大柳村村民申好林说:“我今年72岁了,从7岁开始学习这个技艺,这活儿不重,老人、小孩儿、妇女都能干。70多岁外出打工,已经不合适。但是在家做柳编还是可以的,一天能挣百十块钱。”

“目前,由于塑料产品容易老化、不易降解等原因,给柳编产品带来了新的生机。大柳村两村村干部正筹划外出考察,提高产品档次,组建产销基地,努力通过线上线下,为柳编寻找新的市场。”申天云说。现在大柳村从事柳编产业的有200多人,柳编也成为村民致富的“第一产业”、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优势产业。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