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末冬初,环卫工人在路旁扫树叶,看着大堆的落叶,我在心里感叹:要是在小时候,这堆树叶给我,我就算“发财”啦。那时候初冬扫树叶,做柴火烧是每个农村孩子都经历过的事情。现在回老家,发现老家的人已经不用烧柴火,直接用的是沼气、煤球、液化气或电磁炉。其实,我很怀念小时候的锅灶,怀念每一个物件。如锅台、风箱、大锅、大锅铲、烧火棍,成堆的柴火,这些温暖的东西,像一个个儿时的伙伴,现在都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基本见不到了。
我还记得儿时每天做饭拉着风箱,烧着锅,送着柴火,时不时用烧火棍拨一下锅灶里的柴火的时光。温暖的灶火,总是给人心灵上慰藉。遗憾的是我没有学会垒锅台。我父亲是垒锅台的高手,垒个好的锅台是需要技术的,要和好泥,晒干的土胚、砖、白灰。父亲垒的锅台,好烧,火力猛,又不太费柴。更为叫绝的是垒一种叫通巢锅的锅台,那更显水平。前面可以放一口大锅,做饭所用。后面还可以放一口小锅,炒菜所用。烟囱垒在墙外,这样灶火屋里很干净。垒锅台的材料很简单,主要就是土坯。垒一个锅台,不用花多少钱。脱好了土坯,等土坯晒干了,再找些砖头,和点白灰,就可以在灶火屋里垒锅台了。土坯保暖,用土坯垒的,锅洞里的热气不容易散发出来,坐在灶头前做饭,不会感到太热。而砖只适合垒锅台的前面,然后平面再抹一层白灰,美观大方。
乡村人家,那时候都用一个大锅台、一口大锅,大锅又煮饭,又煮猪食。早上起来,蒸红薯、做稀饭。全家吃过饭,然后再切菜叶、红薯秧子,拌点麦麸或玉米面就开始煮猪食。等锅里的猪食差不多快煮好,大人们就下地干活了。等到中午回来,猪食早已经煮熟了。用大锅铲把猪食铲出来,装进猪食桶里,用一把由高粱穗扎成的洗锅刷子,匆匆洗干净大锅,就又开始在大锅里做饭。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家买不起两口大锅。
锅台、灶火,好像都与母亲和童年有关。有些地方,把女人称为“锅边转”,就是说女人一辈子在锅台和锅边忙碌,我母亲也是这样。我父亲经常不在家,也不善于做饭,他更喜欢在闲暇之余打扫卫生。我喜欢坐在锅台前,烧着火,听着父亲哼着小曲,闻着锅里的饭菜香味,也听着屋外、院子里的风声鸟鸣,感受着乡间的宁静幸福,感受着乡间的生机勃勃。冬天寒冷,坐在锅台前烧火,是很温暖的。尤其是冬天,放学回来,冻得直流清水鼻涕,放下书包,赶紧坐在锅台前替大人干点活,顺便也烤烤已经被雪水浸透的鞋和手套,也是幸福的。 (老年记者邓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