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崔敬) 帮助走失人员圆梦,让爱跨越距离回家。3月22日,记者从市救助站了解到,通过人脸、DNA信息比对和媒体帮助,市救助站有24名长期滞留人员已经找到身份信息,对他们而言,回家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
在我市救助站共有89名长期滞留人员,他们有些存在语言障碍,有些存在精神障碍,有些身体不健全,有些则离家多年,对家的记忆已经模糊。帮助他们实现家庭团圆梦,是救助站每一名工作人员的心愿。
2011年被救助后,山东籍女子肖代翠在新乡已经滞留了10个年头。这些年里,救助站工作人员从未放弃帮助她寻找亲人的念头,多次发布寻亲公告,协调公安机关对其采集DNA进行大数据对比,但遗憾的是都未成功。今年2月,通过新的人脸对比系统,在山东济宁比对出疑似人员。
我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多次与济宁市救助站和当地民政所进行联系核实,终于找到了她的家人。2月6日,在我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护送下,肖代翠和她的子女终于在济宁市重逢。此时,她的孙子已经10岁了,全家终于过上了团圆年。
苗胜于2014年6月被救助。今年2月,经比对识别出身份信息是滑县人。2月24日,由我市救助站工作人员护送返乡,与家人团聚。2015年12月,王喜吉被救助,今年2月经比对,识别出身份信息是陕西省宝鸡市人。3月8日,其全家在宝鸡救助站实现了6年后的大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