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饮食中,药食同源的食材很多,用好这“四大名补”可起到滋养五脏六腑的功效。
莲子:养心安神。“若要不失眠,煮粥加白莲”。药典中记载,莲子味甘涩,性平,归脾、肾、心经,具有补脾止泻、养心安神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脾虚泄泻、心悸失眠等症。《医林纂要》中记载:“去心连皮生嚼,最益人……”食用莲子时,带皮去心效果最佳。去掉的莲子心也是一味中药材,其性味苦寒,上火心烦时,不妨沏一杯莲子心茶饮用。
栗子:肾虚良药。唐代名医孙思邈说:“栗,肾之果也,肾病宜食之。”中医认为,板栗性甘温,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消肿等功效,常用于治疗肾虚所致的腰膝酸软、腿脚不遂、小便多和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泻及外伤骨折、瘀血肿瘤、筋骨疼痛等症,尤其对肾虚有良好疗效,故称“肾之果”。栗子尤其适合中老年人,若每日早晚各吃5枚~10枚风干的生板栗,可有效防治肾虚、腰酸腿疼。生栗子难以消化,吃时要细嚼慢咽,一次不宜吃太多。
花生:滋养脏腑。中医认为,花生全身都是宝,花生仁、花生红衣、花生壳、花生茎叶及花生芽均有一定药用价值,被誉为“长生果”,有滋养脏腑的功效。花生以炖食为最佳,最好连着花生衣一起吃。推荐一个食疗方——花生粥:取花生米4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脾胃气虚者可加山药30克,肺虚干咳者可加百合15克。此粥具有健脾开胃、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
芡实:祛湿健脾。药典中记载,芡实味甘涩,性平,归脾、肾经,具有除湿、健脾、止带的功效,有“水中人参”的美称,常用于遗尿尿频、脾虚久泻等症。如果体内湿气比较重(表现为头重如裹、不思饮食、腹胀、口中黏腻、大便黏滞不爽、小便浑浊或淋漓不尽、嗜睡畏冷等)的人群,不妨试试用等量芡实、炒薏米、赤小豆,三者共同熬粥服用。另外,小儿先天脾胃虚弱,若饮食不当,常会腹泻、呕吐,可经常食用芡实南瓜粥。南瓜、芡实、大米的比例约为4∶1∶1,先将芡实和大米下锅,加入3~4倍的水,待芡实煮至开花后,放入去皮南瓜,煮至粥黏稠即可。
据《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