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良(延津县)
周末在老家整理旧物,见到母亲柜子里的一把蒲扇和几件折叠整齐的四季衣物,再没有更多母亲的遗物。
母亲是含笑离开这个家庭的,那时她90岁。我每想到那一幕,仍然感到愧对母亲,没能让她更多地享受天伦之乐。母亲是个农民,家庭妇女,她没有给我留下很多家产,但给我留下了无尽的“财富”,那就是治家的谚语。
“宁做蚂蚁腿,不做麻雀嘴。”母亲的“勤”在街坊四邻中是出了名的,从我记事起,母亲每天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的。天不亮,她就要做好8口人的饭,吃饭后收拾整理家务,喂鸡喂猪,下地干活。春种秋收,寒来暑往,不分昼夜劳作,就连冬天、夜晚、雨天也不闲着:冬天纺花织布;晚上缝衣纳鞋。不管是炎炎烈日的夏天,还是冰天雪地的严冬,都阻挡不了母亲的劳作。就是凭着勤劳,母亲和父亲经过几十年的辛劳,把我们姐弟6人抚养长大,成家立业。
“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母亲要求我们生活节俭。父亲的棉袄、棉裤,都是补丁摞补丁。小时候我们兄弟的衣服都是缝缝补补,大哥穿小了,二哥穿,不到过年,我们很少穿上新衣服。不仅衣服是这样,连锅碗瓢盆也是这样,只要修修能用的,就绝不会扔掉。
“从小偷针,长大偷金。”母亲教育我们,再穷也不能偷东西。我小时候,还没有分田到户,我家离生产队麦场不远,每到收获季节,生产队30多户近200口人400多亩地的庄稼都会先收到麦场里,收拾好后,留足公粮,再按工分分粮食给各家各户。这时候,需要找信得过的人家来看场。上个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10多年中,看场的事都是我家。原因是我家人看场从来不偷队里的东西,麦场里大堆的花生,小妹妹想吃几颗,说起来都流口水,爹娘从来都没有让她往场里去过。
“三人同心,黄土变金。”这是母亲常说的一句话。我家姐弟6人,兄弟4人,从我记事起,我们从没有吵过架,更没有过动手打人的现象,这一点一直受到街坊邻居的好评。大哥生病的十多年,我们姐弟在财力物力上给他不少帮助,使他渡过难关。
“打人不打脸,说话不揭短。”“有空多拾粪,没事少赶集”……母亲不认几个字,谚语记得不少。在母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兄友弟恭,养成了勤俭节约、不争名不图利的品德。谈话不揭别人短处,背后不讲别人坏话;争名利是丢人的事,争名利不如多干事;越是争越是得不到;不要想着天上掉馅饼等等。
“子欲养而亲不待”,每每想起这些治家谚语,我都十分感谢母亲,感谢她留给我的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