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早上到晾台舒展身体,无意间发现花架上的一盆儿兰花冒出了两支长长的墨紫色梗茎,其上端密密地布满了小米粒大小的粉紫色花苞。咦!稀罕!这盆儿兰花怎么了?这是要开花吗?我开始特别关注起这盆兰花,每天给它喷洒一次肥水,再不像以前那样十多天也难得浇次水。墨紫色梗茎长势还真快,几天功夫足有60多厘米长了,为防止碰撞它,花盆里插上一根细竹竿,将其与细竹竿轻轻绑缚在一起。原本紧密的粉紫色花苞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宽了,这几天开始三五朵、五六朵地竞相开放,淡淡的粉紫色花瓣三双,中间是嫩黄色花蕊,散发出幽幽的清香。墨紫色梗茎、粉紫色花朵,下面是宽厚深绿的剑形叶片,配以青瓦色的陶盆,呵!想象中的兰花美图现实地摆在了我的面前。
这盆儿兰花还是3年前我在老君庵庙会上买的,卖花人说这是“墨兰”,当年10月份就能开花。谁知,10月份没有开花,整整3年都没有开花,倒是每年都有新叶长出。我对这盆儿兰花已不报任何希望,只是墨兰这个品种是第一次种养,不开花我也舍不得丢弃。不料想它竟然逆时开花,而且如此诱人,错怪它了!
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在传统的“四君子”梅、兰、竹、菊中,和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不同,兰是花之骄子,它叶态绰约多姿,清洁素雅,色泽终年常青,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更多用来比喻知识分子的气质,以及一个民族的内敛风貌。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以此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气节。孔子以“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喻之,象征不为贫苦、失意所动摇,仍坚定向上的精神气质。鲁迅从小钟爱兰花,他与兰花的深厚情缘,为兰文化增添了风采。
兰是一种精神、一种艺术、一种情怀与境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其品格风范已成为大众理想人格的象征。所有赏兰、养兰、咏兰、画兰、爱兰的人都从兰花身上汲取了无尽的道德力量,从而自觉地提升自身的人品与胸怀,塑造充实个人和团体的精神世界。正如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云:“不是生来偏爱兰,缘于神姿自天然。心逐碧草摇清风,嗅得幽香沁心田。”我栽植兰花也是“一见芳姿露笑容”,现在更有墨兰开花“惹我夜半无睡意”,丰富了我的兰花梦。愿这盆墨兰年年开花、茁壮成长。
(老年记者 杨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