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尤其是诗歌,本质上是对人类孤独的书写。那么,什么是孤独呢?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蔡丹君老师认为,孤独,是一种对自我的思考,它是一种思考人之为人的方式。我们从朦胧的感受到理性的认知,认知孤独,是要从孤独当中获得人生前行的力量。孤独至少包含了四个层次:我如何与我自己相处?我如何与他人相处?我如何与自己
所处的空间相处?我如何面对生命的渺小与自然的代谢?
对于以上观点,笔者深以为然。
在古代,很多耳熟能详的诗词都源于文人孤独的心境。例如屈原在《渔父》中呐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笑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感慨:“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种孤独的心境是一种“以出世的态度入世”的洒脱、超然、理性、冷峻。与此同时,许多古代画作也体现了这种心境。中国画注重“写意”,写意也跟我们“孤独”的文人精神相契合。有“写意”,就有“留白”,“留白”给人以“孤独”
的联想空间。文人在“留白”上题写由孤独心境创造出的诗句,正所谓“诗情画意”、“回味无穷”。
在近代,文人孤独的心境得到进一步“发扬光大”。正如热播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所展现:李大钊、陈独秀等革命先驱都有这种孤独的心境,并由此而产生革命理想主义、革命乐观主义、忧国忧民的情怀。这些情怀进而凝结成共产主义革命思想,启迪民智,照亮黑暗。
孤独,是根植于中国文人内心的格局与眼界。孤独之前是迷茫,孤独过后,便是成长。世事因孤独而深邃,人情因孤独而精彩。大千世界里的大千故事,从孤独与迷茫中来,也必将归于孤独与博爱。
孤独,是人性中的一抹光。
□郭雨萌(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