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良(延津县)
暑假期间,我在老房子里整理中学时期的物品,翻到了一张高中毕业合影照,合影照前排居中位置是我的恩师——高中副校长王学茂。
说是恩师,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的认真执着,使我哥和我都考上了大学,走出农门,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父亲在世时,多次念叨王老师的好,要我们兄弟不要忘恩,他是我们生命中的贵人。
认识王学茂老师时,我上初中,我哥上高中。我哥成绩不错,但是高考时压力大,没考上学,因为家里穷,就放弃了学业,准备在家种田。王老师听说后,骑着自行车,跑了近30里地,鼓励我哥复读。当看到我哥穿着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晚秋了还穿着透风的旧凉鞋时,王老师答应我哥先去复读,在学校谋个代课教师差事,一面教课一面复读。也就是那年,我哥考上了武汉一所大学,也成了村里仅有的几个大学生之一。
我爹说,王老师是咱家的恩人!
阴差阳错,我也到了王老师所在的高中读书,因为我哥的原因,王老师对我多有关照,我也有机会对王老师有了更多的了解。
王老师是生物老师,理论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在实践中寻找乐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们家乡黄河故道土地贫瘠,盐碱化、沙化严重,干旱少雨,小麦每亩收成百斤左右,老百姓吃饭以粗粮为主,红高粱、红辣椒、红薯是三餐。王老师关心农民,热爱农业,凭自己的热情搞小麦育种实验,想培育出一个小麦高产品种,让农民吃上白馍。从1969年开始,他利用业余时间在校园菜地内进行小麦杂交育种,一面钻研现代遗传学理论孟德尔学说,一面请教河南师范学院生物系主任、遗传育种专家周希澄教授,育种实验取得进展,后来试验基地搬迁到校外生产队。
在育种关键时刻,王老师邀请周教授亲临育种田指导选择或淘汰。最后唯独留下小麦12D(自定称呼,下同)穗行,它具有秆矮、秆粗、穗大、籽粒饱满等优良性状,专家说,有亩产千斤的潜力。后来,参加《新乡地区1981至1983年小麦品种生产示范》试验。在高肥组,该品种小麦亩产797.2斤,居第一位,具有高产、抗病、抗干热风等优点。
那时候,田间机井少,缺电缺柴油,灌溉困难。小麦12D在豫北沙质土壤种植,具有耐瘠薄、抗旱、抗干热风,落黄正常杏黄色,活顺,籽粒饱满特点,实现了亩产700斤~1000斤(上世纪80年代末),百姓吃上了白馒头,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欢迎,百姓喜称它为“馒头”小麦。
王老师工作认真,没架子。王老师当教导主任那阵子,年轻人出路很少,国家缺人才,考学才是最好的出路。有的学生因家庭困难要辍学,王老师就骑着自行车一个一个去家做工作。很多学生因为王老师的执着,改变了命运。1985年高考,这个农村高中考上35人,方圆几十里的学生开始来这复读。王老师兢兢业业,为学校的发展操碎了心。
王老师不抽烟不喝酒,为人正直。文革时期,知识和科研不被尊重,教师地位低。14年艰辛育种,12D小麦浸透着汗水,也有泪水。一不为名,二不为利,目的追求是让农民吃饱吃好。每逢看到杂种后代分离出新类型,便无比兴奋。小麦育种学和试验田就成了他的快乐园地。
恩师难忘。几十年过去了,王老师的教诲和言行总是激励我前行,我和王老师见面机会不多,但是他埋头苦干、勤勉敬业、和蔼可亲的精神品质对我影响很大,他是我人生路上可亲可敬的好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