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雨(新乡市)
“秋来积霖雨,霜降方铚获。”今年的故乡因夏季多雨水而成灾,让迟到的秋天成为多事之秋,一直断断续续的雨,连绵了许多人的情绪,眼看半年的秋收成了人们的担心。好在霜降过后,天空突然晴朗,久雨初晴,天空被雨水洗刷得更加湛蓝、高远。秋高气爽又坚定地向我们走来。虽然秋风吹来,已有几分萧瑟的凉意。
周末,带着家人回老家。每到霜降以后,农村最后收秋的庄稼是红薯。红薯只有到了霜降以后才算长到了最后,才是该刨的时间。吃过中午饭,母亲从楼上拿下来用柳条编制的箩篼、箩筐和锄头、铁锨,整装待发,准备去刨红薯。
家乡地处黄河古道,黄河改道给我们留下肥沃丰腴的土地,沙性的土壤更适合花生、红薯的生长,成为故乡的特产。在明清时期故乡的红薯、花生成为朝中贡品,深受宫廷喜欢。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誉。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有“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并说海中之人食之长寿。中医视红薯为良药,通便排毒,辅助降压,辅助控制血糖,保护心血管,抗衰老。
母亲没看过这些古籍,也没有听说过这些道理,但她知道故乡的红薯是方圆百里最好的,每次说起这些,她总是脸上布满笑容,感到非常自豪。
每到深秋或春节总是有朋友向老家要红薯,与玉米、小米熬红薯粥喝, 或上笼蒸吃,还有蒸熟了加些淀粉油炸红薯丸。在许多高档宴席上红薯的美食做法也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红薯埋在土里,喜欢沙质的土壤,也不需要太肥沃的,农家的一些草木灰就行,不需要太多的水分,三个多月就会成熟,隆起谷堆,粉红的笑脸从裂缝的空隙中露出,霜降过后,开始出土。铁锹或锄头都是刨红薯的工具,把它挖出来,故乡人习惯称之为“刨红薯”。一个简单的“刨”字概括了整个收获的过程,形象、生动,又表达了农民对土地的虔诚和珍惜。刨红薯是一个技术活,要稳、准、狠,经验老到的农民可以根据植株的大小判断红薯地下的走向位置,一锄头下去,能把一码(几个红薯在一根主茎上)完整地刨出来,不会有所遗漏,也不会锄断红薯。
红薯与其他农作物不同,不用种子繁殖,而是用红薯进行无性繁殖,然后掐断出土的红薯梗,再埋在拉好沟的大地中,浇水,红薯梗一端埋在地下,源源不断地吸收土地的养分,由此保持生命的活力,就开始茁壮成长。
红薯刨出来后,是与茎连在一起的,需要把茎掰断,只留下红薯。然后进行分类、储藏,一直保存到来年春天。
每当行走在大街小巷,闻到那诱人的烘烤薯香都会让人停下来,来一个白色的、红色的烤红薯解解馋。现在街上、超市出现了紫色的红薯,也叫紫薯,它也是红薯漂亮的孩子。
一提到红薯,我首先想到的就是霜降时节故乡的空气中弥漫的独特香味。那袅袅的炊烟里飘着浓浓的烧红薯的甜香。红薯仅仅靠一枚带叶的梗,无论是在丰腴的大地、门前屋后,还是河边路边都可以蓬勃生长,用丰富的生命给人们带来营养价值极高的食品。
这是红薯的魅力所在,是天地的恩赐。霜降过后,冬天就要来了,红薯是秋天给予人们最后的果实。有了红薯的陪伴,冬天会很温暖。红薯刨了几袋,用电三轮运回家,给朋友带些,他们还在期盼今年红薯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