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
      

康小红:科研临床并举 助力科技创新

工作中的康小红

□记者 陈曙光

作为新时代的医务工作者,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一附院)的康小红博士认为,医生不仅要有扶危救困的仁心仁术,还应具备把握医学前沿,敢于科技创新的科研能力,更要肩负起新时代医学事业的责任与使命。

康小红是一附院科研与继续教育部的副部长,肿瘤放射治疗科一病区负责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肿瘤分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委员、河南省肿瘤分子靶向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

201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药大学肿瘤专业的康小红博士被引进至一附院。入职以来,她始终践行恶性肿瘤的标准化、规范化、精准化诊疗策略,同时运用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将中医的“整体观念”和“以人为本”治病观,贯穿于肿瘤治疗的整个过程中,不断推行“以人为本”的抗肿瘤全程管理模式,以期让肿瘤患者活得更好,活得更久。

65岁的郭女士是一位晚期肺癌患者,2015年不堪化疗之苦的她找到康小红。康小红在认真询问病史及治疗经过后,建议她进行基因检测,幸运的是郭女士存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因此,康小红推荐她应用吉非替尼靶向药物治疗,同时辅助以中医药减轻靶向药物不良反应并防止耐药。郭女士采用了该治疗方案后,病情得到了控制,且生活质量和正常人无二。按照康小红的诊疗建议,每隔3个月郭女士都会到医院找她开中药。郭女士说,这6年来,她的肿瘤控制得很好,是康博士救了自己。

对于病人的诸多感谢,康小红总是一笑而过,她说:“作为中西医并举的现代肿瘤科医生,您许我生命之贵,我定竭尽全力护您健康和周全。”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恶性肿瘤的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如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方案显著延长了肿瘤患者的生存期,但是绝大部分患者不可避免地出现耐药,如何防治肿瘤耐药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

康小红以肿瘤耐药这一临床难题为出发点,聚集科学研究的热点,运用先进的研究方法,从不同角度探讨肿瘤耐药机制,同时按照“十四五”发展中医药事业规划,从中医药宝库中挖掘防治肿瘤耐药的复方和中药,以期为解决临床难题提供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努力推行“临床-科研-临床”的医学研究理念。

长期致力于肺癌EGFR-TKIs耐药机制及中医药防治耐药基础与临床研究的康小红,从2010年读博士至今,从未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停歇。10余年的刻苦钻研和砥砺前行,炼就了她把控肿瘤前沿、凝练肿瘤学科方向的“慧眼”。自2016年起,她率领团队先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项目4项,河南省对外交流人才项目2项,参与国家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1项,获得河南省医学科技成果奖1项,是一附院第4位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一附院仅4位)。同时,她还协助肿瘤科获批肿瘤创新团队、新乡医学院高原学科等项目,为肿瘤科学科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旁人眼中,康小红事业有成,家庭美满,可谓是人生赢家。但他们或许不知,她一直与家人分居两地。为了科研项目顺利实施,她多次奔波于新乡、洛阳、郑州、上海等地,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科研热情感染着科研同道,并与他们合作。

作为医生,注定家庭事业不能兼顾。这些年,在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下,她始终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为了获批国家级项目,她曾凌晨1点怀抱着未断奶的女儿修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标书。每每谈及这些,康小红博士也会泪眼婆娑,她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在一附院,康小红的付出与拼搏大家有目共睹,甚至被誉为“神话”,但她总是淡淡地说:“天道酬勤,地道酬善,作为新时代的医疗工作者,我热爱这个职业,并深知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如果将抗肿瘤事业比喻成保家卫国的战争,我愿做‘龙城飞将’,尽己所能‘不教胡马度阴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