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毛姑姑

张星军(新乡市)

2021年元旦那天下午,我和与我同年入伍的亲家在一起聊天。谈起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资短缺时,他说起一件事儿:在他当兵那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在驻地买到了一对当时在老家农村十分紧俏的商品——架子车橡胶轮胎,托人捎回老家。乡亲们知道后,以为他在外边很有本事,便纷纷写信求他帮忙购买,害得他赶紧写信回去让家人一一给人家解释。这让我突然想起我的一个既熟悉且又陌生的邻居毛姑姑。

毛姑姑也姓张,但她和我并不是本家,按街坊辈儿我喊她姑姑。毛姑姑早年嫁到新乡,姑父姓裴,两人都在当时的新乡地区农机公司工作。在我小的时候,也曾见过毛姑姑几面,只是到我上了初中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毛姑姑,以至于到现在我根本记不起她的模样了。

发端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轮胎式架子车(老家俗称平车),在上世纪60年代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据《延津县志》记载:1956年,全县共有架子车268辆;到了1963年,全县一下子就发展到了10588辆。而到我上初中时的1965年,在俺村生产队里,几乎家家都有一辆架子车。作为平原地区当时农村最为常见的一种运输工具,其用途十分广泛。种地时靠它往地里送粪、往家里拉庄稼;修房盖屋时靠它拉土垫地、拉砖瓦、拉木料;走亲访友时靠它作为代步工具,就连号称7个月建成的焦枝铁路,沿线的土石方路基也大部分是几十万民兵用架子车推土堆起来的。

那个时候农民没有什么挣钱的门路,而老家小店经常会有供销社、棉花站、粮食所、社办企业等少数的散装货物需要运输,因此,用架子车拉脚儿也就成了乡亲们一个挣钱的门路。架子车农用时重载也不过三五百斤,加之多属于从家里到地头的短途运输,轮胎及各种部件均不易损坏,即便是轮胎胎花磨平了,鼓包了,扎紧几圈牛皮绳也能凑合,断了几根辐条也无所谓,大不了少装点就是了。但你要参与到拉脚儿挣钱的行列,重载少则八九百斤,多则会有一千二三百斤,且路途一般都在十几公里开外。公社与公社、公社与县城之间又多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不仅架子车上的零配件容易损耗,而且架子车车况不好时根本就不敢去接这样的活儿。

而在当时,架子车作为半机械化的生产工具,橡胶轮胎、车圈、花盘、辐条,甚至连质量上乘的轴头等都属于紧俏商品,市场供不应求,多数时候都需要托关系找熟人才能买到,因此,购买架子车的主要零配件就成了大家经常要遇到的一个棘手问题。这种情况下,在地区农机公司上班的毛姑姑就成了众乡亲能找到帮忙的唯一熟人了。

刚开始的时候,人们还是先托毛姑姑的家人找她帮忙购买,到后来不少人干脆直接找上了她的家门。毛姑姑一般都想尽办法满足乡亲们的需求,特别是当时十分紧俏的橡胶外胎,一时不凑手的时候,她往往先打发人走,隔一段时间买好了再让人给捎带回去。所以,在我们生产队里,不少人家都找过毛姑姑帮忙。

应该是1968年的春节之前,公社粮食所向延津县城调运粮食,需要从小店粮库将小麦转运至新乡县的古固寨小火车站,然后再由地方铁路运到延津县城,每千斤运费大概为一元二角钱。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挣钱机会,我们生产队里凡是有架子车的人家,几乎全都参与到了这次运粮队伍当中了。

从小店到古固寨一个来回大约10多公里的路程。那天刚过上午9点,我们与西院的中喜叔几个人已经是拉第二趟了。重载出了小店南门顺大路向申店方向直行,过了于庄砖窑不远,便上了向史屯方向去的斜路。眼看着就要过东三干河上的桥了,只听得“嘣”的一声,中喜叔所拉架子车的一个外胎爆裂了一个口子。随行的几辆架子车赶紧停了下来,临时商量了一下,把中喜叔架子车上所装的几麻袋粮食平分在其他人的车上,他拉着空车便从于庄西地的河堤上返回了小店。到家之后,中喜叔中午便上新乡市去找毛姑姑帮忙,买来了一对新外胎,换上之后,还真赶上了后续的粮食调运的活儿。

1970年冬天,我参军入伍去了新疆,每每回来探亲之时,总能听到毛姑姑帮助乡亲们的一些事儿。后来,她的儿子到我们生产大队下乡插队,见面时我曾问过毛姑姑的情况。从部队转业到铁路企业之后,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也有好多年没有听到过她的信息了。

改革开放以后,老家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架子车也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毛姑姑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千方百计为乡亲们排忧解难的那些事儿,却深深地印刻在了我岁月的年轮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