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
      
2021年新乡市重点民生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
完善体系 实现法律服务普惠共享

本报讯 (记者 李蕊) 1月18日上午,2021年新乡市重点民生实事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七场,在市政府第二会议室举行,新乡市司法局相关成员围绕完善法律服务体系进行了全方位解读。

发布会上,新乡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常德强介绍,2021年以来,该局按照市政府工作部署,牵头负责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这一重点民生实事。有两项目标:一是广泛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年受理案件达4600件以上;二是持续推动律师村(居)法律顾问占比不低于95%,全市村(居)法律顾问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出具法律意见、代群众起草法律文书、开展法治讲座、参与化解矛盾纠纷等不少于2万件。

2021年以来,市司法局会同市财政局围绕办好民生实事,立足职能,强化举措,我市共受理法律援助案件9311件;村(居)法律顾问实现全覆盖,其中律师占比98.47%,提供村居法律服务33440件,均已完成目标任务。

一、法律援助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完善法律援助网络。会同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建立退役军人法援合作机制,开通退役军人申请法援绿色通道,市、县12个退役军人法律援助工作站全部建成运行。在6所驻新省属监狱、市第二强制隔离戒毒所设立了法律援助工作站。市法律援助中心同驻新设法律专业的3所高校(即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学院、新乡学院)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广泛开展高校法律援助志愿者活动。

二是强化法律援助质量管理。开展法援案件日常评估,每季度组织法援案件质量抽查同行互评,并实行案件差异化质量分级补助。开展示范卷宗评选。开展十大精品案件评选,选送8件参加全省评选,4件荣获全省精品优秀案件,入选案件数和入选率均位居全省第二名。

三是打造法律援助便民服务品牌。在全省率先开通涉灾法援绿色通道,洪灾发生后在灾区设立法律援助临时工作站54个,线上办理法律服务事项30件,我市开通涉灾法援绿色通道的做法在省司法厅简报、新乡广播电视台等众多媒体刊载。率先试行法援经济困难状况诚信承诺制,主动同市大数据和政务服务局建立了信息共享和核查机制,完善工作流程图,法援申请不需再提供经济困难证明,2021年12月份以来已受理诚信承诺案件15件。率先推进法援申请代办。在司法所和村居设立法律援助申请代办点,由工作人员帮群众代为申请,法援中心在线受理,让群众少跑路。目前,全市已设了157个代办点。积极推进“互联网+法律援助”,开通“放新办”app网上预约功能,实现法援网上办理、不见面审批。2021年以来,以“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为抓手,我市出台了13项法援便民措施,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四是广泛开展法律援助宣传。制定《学习宣传贯彻法律援助法实施方案》,面向全市职能部门提出11项工作任务。组织法律援助机构和法律服务志愿者走进困难群众和特定人群,开展法律援助法宣传、诚信承诺制宣传和专题普法宣传,共发放《法律援助法》《民法典》等3000余册,宣传品5500份,接受群众咨询41000人次。

二、村(居)法律顾问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一是建章立制夯实基础保障。制定推进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的指导意见,统一工作思路和方法。建立村(居)法律顾问服务与律所律师年度考核、评优评先挂钩机制,引导律师积极参与。广泛开展“五个一”活动,即要求每位村(居)法律顾问办理一件涉农法律援助案件、开办一场“乡村振兴法治课堂”、服务一次乡村换届选举、参与一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举办一场涉农法律咨询。

二是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发展稳定。组织村(居)法律顾问以满足基层法律服务需求为目标,为农村产权确权、城中村改造、公共服务事项招投标等村(居)重大事项提供全程法律服务,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释法答疑。今年特大洪灾发生后,全市村(居)法律顾问与服务单位逐一对接,全面排查风险隐患,协助开展涉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编制并向基层群众发放《抗洪救灾知识问答》《企业经营法律风险防控70问》等法律宣传手册,为灾后基层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法律支持。

三是注重跟踪问效。探索“互联网+”工作模式,开发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管理系统,实现了智慧管理。开展工作落实情况电话回访,对村(居)法律顾问知晓率和工作满意度进行随机抽查,回访村居数2700多个,形成18期通报,发送给相关县区和律师事务所,督促整改,不断提高工作服务水平。

目前,我市共有786名法律服务工作者(律师774人,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12人),担任全市3150个村(居)的法律顾问,律师在村(居)法律顾问中占比98.47%,法律顾问实现了对村(居)的全覆盖。全市村(居)法律顾问共为群众提供法律意见20072条,代群众起草法律文书2169件,开展法治讲座725场,参与矛盾调解1355件,参与诉讼活动1131次,提供现场法律服务7009次,为村(居)重大事项提供法律意见979条。

下一步,新乡市司法局将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热线、网络三个“平台”融合发展,提高法律援助覆盖面、工作质效和服务保障水平,打造我市司法行政为民服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