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自亮 (长垣市)
习武之人多仗义,多直爽,高国全就是这样。为朋友侠肝义胆、两肋插刀,放在他身上,不虚也。正因为他的坦诚直爽,他身边总有很多朋友。
听他讲话,简直如听玄言。他侃侃而谈,而且对事物极有见地。勤生熟,熟生巧,巧生慧,慧生道,这些年的研习,他彻悟了。他习的不只是拳脚的武功,也不再只是练功房,社会于他而言就是大的舞台,在其中,他灵活舒展,腾挪进退,舒疾从容,如表演场上一样,光彩照人,游刃有余。他说,为人处事就像武功,讲究闪转腾挪,讲究护挡进攻。他说,习武之人要手腕硬、脚脖硬、脖子活,在单位不也是这样吗?
武之大者,为国为民。在他身上始终充盈着一种侠气义气,在他心里始终有一种道义感、责任感。他说,这一切,都是他习武所为。武功讲究气血舒展,故而他为人爽朗大气;武术讲究手眼身法,故他为人从容灵活。
他说,习武有三个层次,学武、用武、爱武。自他来看,真是如此。
高国全自幼爱武,只要一听到武字马上来了精神,为此,他勤学苦练,绝不放弃,这正是他能成功的重要原因。他后来又遍访名师,人过三师武艺精,他很快洞悉了武学奥妙,并且不断精研,将其发扬光大。他勇猛精进,天赋异禀,很快就参透了武学之道,乃一文一武,一阴一阳,水火相济,刚柔相谐。所以虽身怀绝技,却又显得温和文雅。在他的练功房,有一对铁筒,两者之间没有丝毫缝隙,我试了一下,一根手指也塞不进去,可他练功时,整个胳膊都能挤得进去。“若没有功夫,骨头肯定要折。”他说。他还能单掌裂石、手指碎瓷。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世界太大,太神奇,很多事情是需要我们敬畏的。狂妄自大恰恰展示了浅薄无知。高国全的这些功夫,何尝不是如此?他对此却不以为意,淡淡一笑:这是武学最低的层次。武学练至极处,就是练的气势。真正的高手,飞花摘叶皆是兵器,一举一动都可伤人。因为那凛凛气场,已经把敌人震慑住了。他说到得意处,就会挥动手势,边说边演。真是出拳猛如虎、疾如电,声音哄亮深沉,一招一式显见功力之厚,修为之深。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一个人,武功再高,若只是自己练,那只是武术家,却称不上大师。只有授徒弘道,才能称为师父。只有武术上的师傅称为师父,因为武学特殊,必要师傅悉心指点。师徒之间情谊很深,名虽师徒,情如父子。但师父教得再好,如果不教做人处事的道理,也只是名师。把武技升于道,既教武功,又教做人,才算明师。
高国全的认识颇新颖,却发人深思。是的,万法同源,万宗归一,识得武道,就能识破天人之道,察古今之变,明治制之法。所以,真正的武术大师能排兵布阵,作万人敌,因为他胸中有韬略。
这些年,高国全在自己精练技艺的同时,创办武馆,教授弟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断将武术事业发扬光大,将武术文化代代传承,其功德实在大矣。
他是一个把人生浸淫在武术中的人,提起武术,他就滔滔不绝,两眼放光,最后,应我们所求,先生站起来,演上一套拳。真个是捷若猿猴,势如游龙,让人击节叫绝。我就想着,蒲地自古多才俊,这些儿女,经商则成于商,弄文则形于文,习武则精于武,表面是他们的颖悟,实则是他们发奋刻苦的毅力所为啊。正是瘠薄的黄河滩,就像鞭子一样驱打着他们,让他们只能前行,不能后顾;只能奋斗,不敢停留,才造就了他们的成功。不仅心有所感,发诗一首:
昔有公孙舞剑器,今观国全演武功。
跳跃腾挪捷如猿,挟风滚雷势若龙。
相逢恨晚口悬河,气势豪迈意气雄。
抬手成云翻手雨,武到极处是忘情。
高国全说,人与人需要缘分。我想,上午刚给人讲文道,下午又听高先生论武功,文武既济,水乳交融,这不是缘分是什么?!
国全先生,真乃武之大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