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
    



春天来了,想在自家院子里种几棵竹子,此想法一经昭告,微友@淡如水当天就挖移了6棵成竹。后经多位朋友帮忙,当晚即移栽到位。这6棵竹子一根根都差不多有大拇指一般粗细,差不多一样长短,好像孪生姊妹,修长、挺拔而又窈窕俊美。枝叶在晚风中摇曳,好似点头示好:非常喜欢来到这里!

竹子,寓意着高洁、坚贞、正直、秉直,是我们中国的特产。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竹子因其超凡不俗的品格被誉为“四君子”之一,同时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古诗云: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历代文人墨客用竹吟诗作画写文,精句名画经久不衰。

我喜欢竹子可不是附庸风雅,而是真真地被竹子那清丽俊逸、四季青翠、高风亮节、蓬勃向上的神韵所感染、折服。当然,也多多少少受到诸如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和王子猷“何可一日无此君”的影响。况且,“门对千棵竹”也是一种居所境界。很早的时候就在老屋的院子里栽种有竹子,映衬着小小的院落生机盎然。特别是到了静静的夜晚,淡淡的月光下,几竿青绿的竹子,恰似一幅勾勒的水墨画,我就静静地在这美丽画卷中欣赏着、享受着。

我不仅喜爱种竹,还喜欢竹的书画,早年间就买了一幅中堂竹石图,清晰地记得那是郑板桥典型的瘦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画面的右上方有郑板桥先生题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配有的一副对联是白居易《池上竹下作》中的两句:“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虚心即我师。” 这两句诗从水与竹中拈出“性淡”与“虚心”二语,既是比喻,也是实说。画与联相得益彰,悬挂居室,清雅脱俗。对这幅中堂我甚为珍爱,几次搬家,多少家具物件都弃之不要了,可唯有这幅中堂画不舍得抛弃,随吾辗转移居。1990年年初,又一次搬家时,人手杂乱不小心将中堂画扯坏了,心疼之余,我用纸包好收藏起来,束之高阁,也不忍心扔掉。我的好友高翔(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听说后,专门为我画了一幅墨竹图。画中之竹清新刚劲,竹叶疏密有致,充满洒脱之气,彰显着摇摇欲上的风姿。从这幅“手中之竹”更能品味出清华其外、淡泊其中的竹子形象与品格。

而今,凭窗可见,青竹亭亭玉立,春风中透着一股泥土的清新,令人惬意,更是神清气爽。——有竹,真好!

(老年记者 杨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