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杨晓敏(郑州市)
作者简介
杨晓敏,豫北获嘉人,当代作家、评论家、小小说文体倡导者,小小说金麻雀奖创始人,金麻雀网刊总编辑。河南省作协顾问,河南省小小说学会会长,郑州市作协名誉主席。曾主编《小小说选刊》《百花园》千余期,著述文学作品8部,编纂《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年选等图书400余卷,获得全国及省市级奖项多次、荣誉若干。
新乡市是全国当代小小说重镇之一,在国内报刊上发表过小小说的以百人计,在文学领域获得各类奖项的知名作家不乏其人,范子平就是其中之一。作为一位从事小小说创作多年的老作者,他的小小说创作有着深厚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个性审美发现。
范子平是教师出身。中国传统师道“传道授业解惑”,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为人师者,身上有正气有能力是其一,也要有正确的方法,要以心底流淌出来的爱意,趣味盎然地把文化知识传导给弟子,诲人不倦以求青出于蓝,才不负站立的三尺讲坛。范子平的教育题材小小说中的主人公,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顺应孩子的性情与兴趣进行开导,进而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孩子满怀喜悦之心接受新知识。这些小小说充满了人文关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文化意识,凸现出教育的本质和灵魂。
范子平的《上大学去》是新时期教育题材的小小说名篇之一,也是一幅清新秀丽的教育示范画图。本篇以一个孩子的独特视角,自述平日里自暴自弃的差生因缺乏人生理想,和乡村教师王敬民“斗智斗勇”的故事,语言清新朴实,幽默风趣,情节设置自然流畅,几个捣蛋鬼学生活灵活现。而王敬民的形象尤为感人。面对一群利用宗法意识调皮捣蛋、个性顽劣的孩子,既不能放任自流不管不问,也不能严厉有加而耐心不足,否则会导致孩子的成长与教育初衷背道而驰,从而酿成一些不该出现的教育悲剧。
年轻的王敬民老师没有恼火和弹压,而是本着对教育对象的尊重和爱,带着顽劣的学生来到省城大学,让孩子们看到了优美的环境,以大学校园里昂扬向上的求知氛围和勃勃生机,来撞击这些懵懂孩子的迷茫的心灵,引起他们的自悟与觉醒。一番生动的情感教育和直观教学,效果奇佳,终于打开孩子们上进的心扉,将其引入正途,渡向希望的彼岸。
主人公王敬民对教育对象充满了爱的激情,他颇为自信地构建了融洽纯净的师生关系。作品有对乡村教育工作者的讴歌,又蕴含着对时下教育方式的反思,表达了作者对遵循青少年教育规律的热烈盼望。流畅的描述、诗性的语言,把对生活哲理的深度思考和对人性的拷问,以一种多层次的文化思索渗入情节之中,使作品呈现出柔轫的艺术张力。
写好一篇小小说有很多因素,一般来说,要经得起思想内涵、艺术品位和智慧含量的综合考量,但让人读起来就能粘住眼球,读后津津乐道,除了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之外,把人物形象塑造成独特的“这一个”,也会成为关键。按照哲学原理,事物有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差异,有共性与个性的不同,文学有“民族的即是世界的”一说。从小说人物角度来讲,能否让笔下的人物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从他的言谈举止、行为方式上,焕发出个性的光彩,的确是衡量作品成败的重要因素。
《景老师小传》,开篇的素描先声夺人:1975年的老知青、乡村代课老师、白净文弱一书生,一幅极简素描,勾勒出一位乡村教师肖像,让他栩栩如生地站在读者面前。敬业爱岗,方法灵活,打抱不平,责罚有度。纠错时事不过三,陋室改作业时的不拘细谨与自得其乐,面对蛮横家长时干脆行江湖路数,且一一奏效。其状可睹,其语可闻,特殊年代的特殊环境,面对特殊人物的有的放矢,人物个性呼之欲出,读罢既让人忍俊不禁,又啧啧称赞。
该文俗言俚语,点缀其中,人物形象摇曳多姿。“歇肚不捻儿!景老师歇肚不捻儿改作文!”调皮学生一语道破景老师的“秘密”,可谓画龙点睛之笔,人物顿时活泛起来。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也是本文的亮点,与蛮横家长过招儿的场面,写得动人心魄。特别是结尾,景老师慢慢走到摔跤打赌倒地的蛮横家长跟前说,孩子脑子好使,“就是家教太差,我好好调教你好好配合,明年让他考上乡里初中”。真乃一箭中的,一语双关,此中有真义,欲辨已忘言。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最庸常的生活中,往往蕴含着最为惊人的深刻与人性。离开生活的滋养,作家的笔会枯竭干涸,唯有生活之根才能使艺术之树长青。作者曾有十多个年头在高三毕业班的岗位上度过,认为那是心魂萦绕的精神故乡。“虽然一天到晚不过反复丈量从家到校再到教室的三百米路程,但一点也不觉得黯淡与乏味。因为下了课夹着书走在路上,前呼后拥的是一张张鲜花般的脸庞:像红日要跃出东海,像杨柳排排要长大成材,那种青春的蓬勃向上的气息使人陶醉。”
艺术的本质是在任何地方都让真善美成为主导力量。由《上大学去》《景老师小传》《欧文的试验》《鹅老师粒粒》《凤凰嘴》《女儿的班主任》《坐大巴》等,这些关于教育题材的佳作打破了陈旧的传统教育陋习,呼唤着教育对个性的尊重,先后被多家报刊转载,精华本选了又选,成为多地中招或高考摸底试卷阅读练习题,以及小学考试试卷阅读理解题和中小学辅导资料,至今还被人耳熟能详。
范子平以参评作品《刺杀未遂》《搬家轶事》《绝招》《夜奔》《听窗》《爱在山腰》《与当官擦肩》等10题小小说作品,获得第六届小小说金麻雀奖。范子平的官场小小说,能直刺现实生活中富有概括性的腐败现象,构思机敏,从形式到内容,从生活现象到生活本质上展现矛盾,提炼故事情节,作品拥有幽默、讽刺以及抒情的力量。他的青春爱情类小小说,不仅仅停留在情爱生活的浪漫描写,而是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与爱情生活的本质融入其中。2015年初冬,省市作协举办范子平小小说研讨会,在小小说读写领域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文学是作家与社会交融的产物,是作家的人生表达。作家对生活的审美既是独特的,又应该是丰满驳杂多姿多彩的。范子平通过自己对底层生活的入微观察与体验感悟,尤其对大众生存状态的复杂性进行形而上的探索思考,引发对某些现存价值观的反思,使得作品呈现出质感和张力。
官场小小说是范子平的长项之一。多年来官场题材的小小说汗牛充栋,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并不多见。范子平的官场小小说并无传统意义上的重大热点题材,而是多用悖谬叙事来塑造基层官场的小人物形象,描述他们尴尬的生存状态,表现特定环境中人的欲求与挣扎。这些小人物虽然身在官场,但与广阔的社会存在着内在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一旦置身官场,便被某种浮躁与焦虑裹挟,根本不能左右自己,避免不了随时会出现人性扭曲和人格变异的状态。
《谁怕谁》是一种并不多见的故事套故事的结构,洋溢凛然正气,只有心中无鬼,才能无所畏惧,即便面对那些貌似吓人的“画皮”,也敢一拳砸下去,人物的正向发展给人一种坚定的信念。准确的分寸感和精心铺排的事件叙述,塑造出爱憎分明的基层干部形象,面对一些邪恶势力,敢于为正义张目。口语化的描写,节奏感强,仅以一个类似现代聊斋版的故事,就引爆一种高涨的情绪,凝聚成奔腾的力量,让这些基层企管的生存形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而我看重的是《谁怕谁》中的民主意识和理想主义光辉,虽然通篇浸透挥之不去的沉郁基调,但最后在敢于为民请命的表决时,一只只举起的手,还是为我们的民族和社会增加了时代亮色。在描绘这些底层人物时,作者既有善意的嘲讽调侃,也有怒其不争的喟然叹息,然而作品的基调是悲天悯人的,在充满复杂性和挑战性的环境,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与解剖,连带对相关社会现象的观察参悟,使这篇小小说有了穿透力和深度。
在描绘这些官场底层小人物时,范子平既有善意的嘲讽调侃,也有怒其不争的喟然叹息,但作品的基本情感是悲天悯人的。在充满复杂性和挑战性的环境,对官场小人物生存状态的关注与解剖,连带对相关社会现象的观察参悟,指向性极强。加上准确的分寸感和精心铺排的事件叙述,使得一个个官场小人物,在希望与绝望交织的疲惫生存,在逼仄的生活空间里的形态以及委琐人生,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范子平的小小说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和批判意识,有常人难以达到的对历史和传统的思辨能力,往往在含而不露的叙述中,使读者感受到解剖刀的锋芒。《八叔》充满了一种忧郁和感伤。八叔正直善良,医术高超,是一位立志悬壶济世的乡土医生,但周遭的世俗观念,遍布对他的讽刺和挤压,这正是鲁迅多次批判过的“国民性”。八叔半文不白的话语里,透出内心对真情的依恋和愤世嫉俗的挣扎。
《蝈蝈儿张》中的主人公,视乡野促织声为精神支柱,不辞辛苦把欢乐洒向大街小巷。可是随着城市的扩张,蝈蝈儿生存的绿色田野变成通衢大道和坚硬的高楼群,纯朴的汉子只能在睡梦中回味,自个儿发出蝈蝈儿的啼鸣。《青瓷花瓶》表现了骤然而来的财富给人带来的躁动,心中的烦恼,产生了对于物化生活的迷茫。
范子平的视野是开阔的,他的目光也关注着社会上孤独的老人。面对眼花缭乱的变革,一代老人的不适感油然而生。《想栽一棵树》《都市沙漠》中衣食无忧的主人公,离开农村随孩子进入城市,面对喧嚣的闹市和林立的高楼大厦,顿感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一种如潮而来的孤独感和漂泊感盘桓在胸,成为此生难以解脱的心痛。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并非一味沉溺于对现实世界和人物命运的描绘,而是探索真实的生活,关注老人内心深处的审美追求,努力将视线从形而上的认知牵引到当下,引到关注和认识底层小人物的生存处境和灵魂安置,注目于存在的意义,平民化的叙述视角中隐匿着理性的思考。
故事、人物、环境,流畅的语言表达等,固然是小说写作的诸种要素,然而在有限的篇幅里,能成功建立起合理的人物关联,尤显别具一格。《村主任的方木》紧紧抓住“方木”这个线索推进情节,拨动读者情感的琴弦。徐能人、二诸葛、副村主任、会计、村治安主任一个个人物次第出场,和黑丑和村主任建立不同的联系,每一个人物出场都加重一次读者的担心和疑虑,一直到最后,黑丑的东屋轰然倒塌,徐能人等先后出场的几个人物,和黑丑的关系,和村主任的关系,无比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黑丑与村主任的形象已经跃然纸上。
范子平的小小说文笔冷峻细腻,善于把聚焦点对准人物的心理层面加以透视,借此折射人物的命运,具有立意上的超越性。文风质朴,意在笔先,言情状物从容不迫。在构思上常有旁逸斜出的情节,把所要表达的信息哗然释放出来。
因年龄渐长,素有长者之风的范子平对为文做事显得明晰透彻,他说,小小说是极具创作者个性的文学形式,小小说作家对酸甜苦辣与孤独痛苦的体验,对自身命运的洞悉和回味,对现代社会的敏感和反思,无不渗透在自己的小小说作品里,在给读者以阅读联想和审美感受的同时,对作者自己未尝不是人生的慰藉。他在编选《新乡当代小小说选编》后记里写道,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那是孔子,不是咱草木之人能够做到的。一个人能做的事毕竟有限,不过能做一件事就做一件事,哪怕做成一件事也是好的。
一个优秀的作家,总是要不停地将自己的社会良知与艺术创造密切联系起来,把艺术笔触伸向人性深处,力求在作品里去维护人性、尊严、诚信和爱情等。范子平说:“对文学的向往和思念‘剪不断,理还乱’,靠什么来慰藉寂寥的心灵?于是小小说就成为荒漠上傲然耸立的一株红柳,它有与我相依为命的亲切。”他努力追求小小说的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既有对民族文化和不良社会现象的剖析批判,又有对人的终极关怀而体现出的人文精神,他的文学创作具有旺盛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