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
      

可以像熊素英那样捐献遗体延续生命

□姬国庆

在市红十字纪念苑中遗体捐献者纪念碑上,镌刻着熊素英老人的名字,她是88岁的边振洲老人的妻子。妻子已经于几年前完成了遗体捐献,边振洲也将在百年之后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实现自己后半生孜孜以求的夙愿。(《平原晚报》4月19日A06版报道)

俗话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无论富贵与贫穷,人生最后的归宿都是离开美丽的世界。人去世后,还能为社会作贡献吗?

按说,人去世后,是很难产生社会价值的。但是,如果能把自己的遗体捐献出来,就可以让自己的生命以另外一种形式得到延续和升华。

熊素英志愿捐献遗体回馈社会,超出了世俗的认知,诠释了生命的全新意义和价值,让我们肃然起敬,必须为熊素英点赞。

说句实在话,虽然捐献遗体是一种非常高尚的行为,但是实际生活中,人们对捐献遗体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偏见,不少人难以接受。

客观而言,要想实现捐献遗体的心愿,不但自己要承受一定的世俗目光,而且还必须取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值得感动的是,除此之外,熊素英的丈夫边振洲也将在百年之后将遗体捐献出来。

人总有一死,但是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却是不一样的。熊素英志愿捐献遗体回馈社会,她的义举不仅是对生命的延续和升华,而且较好地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进一步而言,熊素英的义举和家人的理解、支持,都是对生命的正确解读和诠释,这样的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其实就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追求,都值得我们向他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捐献遗体只有进行时,没有终点。熊素英捐献遗体可以激发更多人对真善美的追求,符合新时代社会文明潮流,希望更多的人像熊素英那样加入到捐献遗体的队伍中,为文明新乡释放出更多、更大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