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 (记者 张延) 往年只能当成垃圾处理的秸秆,今年却成了延津县司寨乡大庞固村的“黄金秆”。仅此一项,能为全村农户增收6万余元。
6月10日,记者在大庞固村一处已收割完的麦田里看到,一辆拖拉机拖着一台打捆机在田间匀速行驶。打捆机前进口将秸秆“吃”进机器,后出口就像母鸡下蛋一样,“下”出一个个打成捆像豆腐块的秸秆垛。稍后,农用车再将田野中的秸秆垛装车拉走。
“秸秆变废为宝,不仅改善了大庞固村的人居环境,也大大减少了禁烧的压力。”大庞固村党支部书记郑进武告诉记者,每年麦收季节,村干部要投入很大精力查秸秆焚烧。但是今年这种现象没有了,村民将秸秆拉到合作社就能换钱。
据了解,为了将秸秆变废为宝,大庞固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投入30万资金,购进两台小麦秸秆打捆机、两台拖拉机,为农户提供免费打捆服务。
在小麦秸秆回收点,运送秸秆的车辆来来往往,回收点空地上,一摞摞秸秆整整齐齐摆放着。合作社负责人告诉记者,压实打捆后的秸秆回收入库后,经过短暂储藏统一出售给养殖户作牲畜饲料。
通过合作社的穿针引线,为农户和养殖户架起桥梁,在降低养殖户的养殖成本、为村民增收的同时,也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小麦秸秆的回收利用,为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
据了解,大庞固村种植面积2500亩左右,每亩农田平均打捆15捆,累计能为全村农户增收6万余元。
小秸秆摇身一变成了“黄金秆”,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产业支撑。此举,不仅让大庞固村破解了秸秆禁烧的难题,也促进了农民增收,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绿色环保的乡村振兴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