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
    

儿时的露水集

□李乐岩(封丘县)

儿时对于每个人来讲,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记忆。在我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是儿时赶过的露水集。

之所以称为露水集,是因为起集是在早晨,露水还未消失的时候,就如城市的早市一般。露水集没有固定时间,或早一点或晚一点,都是随季节、天气而定。

露水集,有个大概固定的地点。那时,天刚蒙蒙亮,周边几个村子的小商贩就到了集上,开始摆摊儿。集市上所卖的东西,大多是百姓“买得起、用得着、很实用”的物品。油盐酱醋、桌椅板凳等生活用品应有尽有。小商贩们出售的东西,也多是自家种植或生产,用起来、吃起来感觉特别放心。

儿时的早晨,我总会早早起床,跟着奶奶到邻村去赶露水集。刚开始时,我还不会走路,奶奶就背着我去。渐渐地,我学会走了,奶奶就用自行车驼着我去。到最后我学会跑了,奶奶就用手牵着我去。

那条不到一公里的乡间小道,是奶奶和我无尽的幸福空间,我和奶奶几乎每天早上都会走上一遍。虽然我俩走得很慢,但总是乐此不疲。路上遇到熟人,大家会相互打个招呼:“七婶您早啊。”“早,他大嫂子。”奶奶热情地回应。“这就是早几年您天天背的那个小孩?”“是嘞!我家大孙子,学会走路了。”奶奶总会骄傲地回答。这时的我疑惑地望着奶奶,奶奶笑了,我也笑了。

还没有来到集市,嘈杂的叫卖声就钻到了耳朵里。和奶奶赶露水集,所买的东西无非就是瓜果蔬菜。家里缺东西的时候,我和奶奶会大包小包地往家拎。家里什么也不缺的时候,即便啥都不买,奶奶也少不了要和小商贩们唠上几句家常。每天早起赶露水集,对于在艰难环境中讨生活的奶奶来讲,可能是她最大的心理安慰吧。

赶集归来,做饭的任务就交给了母亲。现买现做的早餐,吃到嘴里备感新鲜,饭后上学也会很开心。偶尔赶集回来晚了,怕上学迟到,我和弟弟总会边走边吃。虽然那样看起来有些狼狈,但那种幸福的感觉溢满了我们的身心。

后来,随着众多的菜市场和大型超市的出现,露水集逐渐被取代,奶奶赶集的兴趣也随之消散。有时我也会冒充一下家里的“采购员”,到市场里面逛一逛。一些食品,比在露水集上卖得要便宜,但吃起来再也没有儿时的那种惬意的感觉。

迁入新区后,也会看到有小商贩在街上叫卖。从他们面前经过,我总会或多或少买些小东小西,或者只是简单地聊上一会,这时心里总感觉暖暖的。有时遇到刮风下雨,只要风不狂、雨不大,他们都会坚守自己的“岗位”。这些游走的小商贩,或许是昔日露水集上的常客。如今,为了生活而继续劳作,看到他们,不由就会勾起我当年赶露水集的那份温馨的回忆。

此时,天刚蒙蒙亮,我已被鸡鸣所惊醒。揉了揉还未睁开的双眼,儿时的露水集再次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与之一起浮现在眼前的,还有走在赶集路上的奶奶那佝偻的身影,还有乡亲们那一张张幸福感满满的笑脸。

难忘啊,我那简单而幸福的乡村生活,还有那承载着浓浓乡情的露水集。仿佛那段时光从未远去,时光里的人们也依稀伴我左右。儿时的露水早已不再沾湿我的衣袖,而那抹晨风还在,停在我的耳边轻声呢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