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
    

动物的哲学

□李淑青(新乡市)

最近看了一本《银背豺守斋》的书,感慨颇深。

斋戒,由来已久,通常带着浓浓的宗教色彩和情感寄托,配合相应的宗教活动,显得庄重肃穆而神圣。早期的斋戒,并不是不吃荤腥,而是不食葱、蒜、韭、姜等有刺激性气味的食物,目的在于口中发出的难闻气味,造成对神灵、祖先和宾客的不敬。细细回忆一下,确实如此,我们都曾在影视和文学作品中看到供奉着牛、马、猪、羊的祭祀画面。随着时代的变迁,斋戒逐渐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也就是沐浴更衣、不食肉、不饮酒、戒娱乐,以示对某种信仰的虔诚和恭敬。这种自觉自愿的行为在各个国家和民族,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既自成一体又相互渗透。

再来说说豺。这是一种凶猛的食肉动物,素以“残忍胆大”著称,喜群居,集体捕食,甚至敢攻击黑熊、虎、豹等大型猛兽,为了获取食物,它们不择手段,动用一套卑鄙下流、无法启齿的手段。在中国文学用词中,“豺”和“狼”合成一个词语——“豺狼”,引申为残害人民的恶人。“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可见豺的穷凶极恶已经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是一群臭名昭著的家伙。

这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却在沈石溪的《银背豺守斋》中扯上了关系,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昆明圆通山动物园豢养了十几只银背豺。这本书的作者发现,这个园在喂食上有一条奇特的规定:每周三停止给豺喂食一天。换句话说,每七天它们就要饿一天肚子。面对作者的疑问,饲养员解释说:大自然是无情的,所有的动物无法保证每天都能填饱肚子,挨饿是常有的事,这样做是为了让它们适应野外的进食节奏,美其名曰“豺的斋日”。

那么问题来了,豺会理解这一番良苦用心并恪守规则吗?

作者和同伴既怀疑又好奇,于是他决定做一个大胆的实验,私下偷偷“买通”饲养员,破一次例,自掏腰包买了一副新鲜的猪下水,悄悄地潜入豺住的笼子旁,将美味倒入食槽中,试探一下豺们的反应。

读到此处,我不禁哑然失笑,笑作者的异想天开,也笃定自己的坚信——豺必定毫不犹豫、争先恐后、一拥而上,大快朵颐,吃得满腮满嘴流油花。毕竟它们是一群贪婪的动物,没有理由见肉不吃。果不其然,三只馋鬼迫不及待地扑到食槽前……

然而,出人意料的一幕发生了——在那只阅历丰富、懂得生活甘苦的老豺阴森森的目光逼视下,首当其冲的三只豺大口大口地吞咽着口水,极不情愿地离开了食槽,其它的豺也只能拖着长长的口水可怜巴巴地盯着诱人的猪下水,不敢轻举妄动。老豺的冷静、睿智、威严,以及众豺的服从、克制、执行,不禁让我肃然起敬。

诚然 ,自然狩猎过程中,断炊挨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终究是不得已而为之,如今生活在没有天敌、没有攫夺的和平环境中,面对美食诱惑却能表现出难以置信的自律,它们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作者只是记录了诱惑失败的过程,并没有真正得到答案。他在文章的最后联想到了人类的孩子,他们大多数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日子,无从体验艰苦的滋味,更别说经受困难的洗礼了,一旦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和挫折,他们将如何应对?就此而言,我们真的应该在这群豺身上学到一些东西——对自然界生存法则的固有敬畏和顽强遵循。

思忖良久,尽管还有重重疑虑,终究事实摆在面前,我不得不认同作者的观点:豺也有真正意义上的斋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