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
    

新闻情缘伴此生

□勇佼(卫辉市)

今年9月底,欣闻馨香书坊·新闻书屋征集书目启事,我立即添加王老师的微信,陆续发送十几张新闻类图书的照片,包括《十年》《记者札记》《杨言》等书籍,以此作为推介,仅供参考购买。

回首过往,大学毕业已逾十年,我始终不忘新闻学子的责任,虽未从事媒体行业,但一直努力以文字笔触观察着日常的社会、记录下琐碎的生活。

2021年1月,《新华视界》刊发2020年新华社年度照片·中国抗疫的照片和文字说明,叙述着国人与新冠疫情斗争的信心、决心、用心。那些永恒的瞬间,感动的细节,成了全国人民铭记的记忆。

4月23日,世界阅读日,《新华每日电讯》公众号发了:“陪伴你青春的《读者》杂志,今年40岁了,它现在还好吗?”思绪一下子回到中小学,70后至90后人们的青春岁月中,谁还没有《读者》《青年文摘》等杂志的陪伴呢?她们开拓了文学青年的阅读视野,文摘类刊物一时风靡着那个时代。

5月6日,一则消息:“《灌篮》停刊,这本逝去的杂志有你的青春吗?”勾起了我的回忆和感慨。“纸媒唱衰”这个口号,少则在十年之前就已提出。如今,人人皆是麦克风,或者说是观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但权威、深度的内容(故事)仍是媒体人撰写的。

一年后,2022年6月,《南方周末》迎来2000期,封面题目是《你我依旧,新闻常新》。其中的两句话彰显着南周的责任和使命:“一代代南周人为之奋斗的,亦正是这片土地为之渴望的;一篇篇报道所竭力呼喊的,亦正是这个社会所梦想抵达的。我们意气风发,筚路蓝缕,无论身处何方、身在何时,都与这个国家同命运。”还记得,大学刚毕业时, 我会在每周四买《南方周末》,翻阅读者来信、副刊等版面,它给予了我观察社会的不同视角。

7月份,纪检监察系统举行职业道德演讲比赛期间,我重读康辉的著作《平均分》,在故事里汲取一些养分,纵然平翘舌音不分的我与新闻联播主持人的基本功相差甚远。与此同时,我还在学习强国软件中,观看2019年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大赛,全国优秀的选手们犹如“神仙打架”、妙语连珠,讲述自己从业(学)经历或分享故事,表现形式较上一届的2011年大赛更加新颖,如:一人演绎正反双方辩论、和未来的自己对话、机器人写稿……都让我啧啧称奇。

最后,在记者节来临之际,献上我由衷的祝愿:身体健康,阖家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