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使过去了那么多年,但每当看到蜻蜓时,我都会想起那张渔网。
渔网是祖父给我做的,碗口大,带把儿,竹制的。
名义上它是个渔网,但对我来说,它的用处只有一个,那就是捉蜻蜓。
故事呢,还要从十五年前说起。
十五年前,我正好五岁。按常理说,这个年龄早该上幼儿园了,而我没有。原因很简单,幼儿园的园长说,自己的生活都不能自理,还上啥学?
祖父沉默不语,只好把我领回家里。从那儿开始,祖父就经常把我带在身边,多数时间是在田间劳作。那时的我并不觉得这是一个遗憾,只感觉和祖父在一起很幸福。
祖父总是喜欢自己一人在地里干活,无非就是除除草、浇浇地罢了。而把我一个人放在地头玩耍,还劝我不要乱跑。
跑?现在想起来想笑,那时候走路都不会走,咋跑?没办法,只好一个人坐在地上堆土玩。
一眼望去,全是绿油油的田野。在祖父不停地翻弄下,我闻到了泥土的味道。
时间久了,我学会了走,很慢,但至少比之前强。
每逢周末,也会看到别人家的小孩在地头玩耍。他们不跟我玩,我是坐在地上玩土,他们是跑着捉蜻蜓。
蜻蜓在杂草丛里飞来飞去,很招人喜欢。我看到后,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撵着蜻蜓走。
当然,我能捉到蜻蜓的可能性很小,即使蜻蜓飞到了眼前,我也很难抓住它。因为这时需要跳起来才能让它进入自己的掌心,而我不会。如此几次,急得我哭了起来。祖父知道后,便有了那张渔网。
渔网的材料是祖父从豁子爷家借来的。祖父告诉我:“恁豁子爷家什么样的渔网都有,家伙事儿全着嘞!”
的确,豁子爷是个渔民,常年和鱼群打交道,就连嘴里呼出的气体都带着鱼腥味。
材料在祖父的简单操作下,渔网便成了,不大不小,不长不短,握在我的小手里正好。
有了渔网,我便轻松了好多。刚开始时,我只是捉一些小蜻蜓,大的飞得太快,捉不到。运气好的时候,捉个三四只也是有的,运气差了,一个也捉不到。
捉到的蜻蜓,放在瓶子里,一蹦一跳,热闹得很。祖父看到后,也很开心。而我并不开心,祖父不让我把它们带到家里喂鸡。每当回去的时候,祖父都会让我把它们放走。
我问祖父:“好不容易逮住的,为什么?”
祖父生气地说:“让你放,你就放,哪来的为什么!”
我听了祖父的话,赶紧把瓶盖拧开。里面的蜻蜓争先恐后地飞了出来,向不同的方向飞去,似乎想逃离这个可怕的地方。
一天,我看到一个比较大的蜻蜓,一心想把它捉住。
我拿起渔网,小心地向它靠近,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唯一的声音就是鞋底与土地的摩擦声。
当我刚要放下渔网去扣它的时候,它跑了,比我想象的要狡猾。我拿着渔网撵着它跑,一不小心,被一块砖头绊倒了。
我扶着地慢慢地起来了,此时并没有任何感觉,只觉得自己的额头特别疼。在太阳的照耀下,我看到了地上鲜红的血。
从那时开始,我再没有摸过那个渔网,只见它默默地躺在仓库的角落里。
直到后来,那个渔网被母亲缝在了露着豁牙的纱窗上。正是因为有了这一小块的渔网,透过窗户,我看到了不同色彩的世界。
□李乐岩(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