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海乐(获嘉县)
一条卫河缠绕偏僻的村野,无声无息,如悠长的岁月刻下深深的孤单和寂寞。李声连坚守村里制作豆腐,很有些年头了。酒香不怕巷子深,不止一人说他有一套拿手的绝活儿,在当地的豆腐行当里,被实打实地冠以“豆腐王老李”头衔。他真应了那句老话:“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
李声连师傅的豆腐,生调热炖,爆炒油炸,一番舌尖的惊爆,享受感、幸福感,令我念念不忘。其实,心头念念不忘的何止于我,但凡享受过这道佳肴的人,无不深有同感。问原因,天空飘来四个字——好吃得很!
豆腐,我的招待宴上必不可少。客人朋友来叙旧,我翻新花样做出秀色美味的豆腐大餐。久而久之,豆腐已是我忠实的朋友了,老李做的豆腐在我的生活中已挥之不去。与之见面,直呼“豆腐王老李”,简称豆腐李。客人们一吃,就认准了豆腐李。
三生有幸结缘了李师傅,说来还有点话长。那一年,想看看那魂牵梦绕的卫河,我便不请自来了。那滔滔不息清澈见底还透着一股甘甜的卫水,沁人心脾。河边并没有碰到几个人,我注意到了一个身影——豆腐李。此时卫水涨
满河床,湍急地打着旋儿。岸边,无垠的黄豆地绿意盎然。清风徐徐,豆苗摇晃着身躯,他就站在提灌水泵旁边,看着水拍打着白色的浪花流入豆田。一个彼此的微笑,我们就算打了招呼。本想就此离开,在走之前我不经意地问他,瞧这豆长得,又丰收了吧。他没有回答,点头笑了笑,我知道他是认可的。我接着对他说,豆好能卖个好价钱。他忙摇摇头急着说不卖,舍不得卖,好豆才能做出好豆腐。
我突然想到些什么,就猜说:“你是老李吧。”他应声。我说想去看看他的豆腐坊,深层了解一下“豆腐王老李”的精彩。
他不含糊,很爽快地答应了我。
作坊并没有人说的那么神秘,清清爽爽的空间内,陈列了几样做豆腐的机器,布局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就看豆腐李的绝活儿了。只见他身穿白大褂,头顶小白帽,犹如一个专职的医生,对做豆腐的每一道工序,“望闻问切”,察言观色。他把泡好的黄豆按比例倒进打浆机,不时加水。我仔细瞅着他,豆腐李直愣愣瞪着眼,瞅着磨好的乳白色浆汁流出来,绷着的脸慢慢舒展开来,不时笑开了花。我却产生了一个大问号,憋不住问他:“工序要严谨,我知道,你的绝活儿咋没看出来?”“啥绝活儿,别听别人瞎咧咧,真要说绝活儿,水要清,豆要好,比例最重要,千万不要偷工减料。”说罢,豆腐李哈哈又笑了,笑声拉直了我疑虑的问号。
一帮好友时常来访,我每每心生欢喜,想拿出鸡鸭鱼肉尽情招待。可现在的生活,人们早腻歪了这些俗套。即使偶遇刮风下雨天气,“天留人时人不自留”的窘况,不晓得竟被一块豆腐打破了僵局。那天,我拉着客人到厨房查看准备停当的大鱼大肉,都收不住他们桀骜不驯的浮躁。正当我江郎才尽的关头,一发小突然大喊了一声,豆腐,豆腐李的豆腐!我听出了暗藏的玄机,添油加醋般催醒他们的味蕾。朋友们一改矜持,还就不走了。我拨云见日,如释重负般尽了地主之谊。我的好友吃过我烹饪的豆腐李豆腐,连声赞叹,大呼够味。“再来时别忘提醒我,一定要有这次的豆腐!”有的朋友还问我是在哪弄的豆腐,他也想要呢。
豆腐做得好的师傅,是大有人在。但豆腐李不但豆腐上乘,还“文武双全”,写得一手好字。他家的墙壁上挂满了获奖的作品,毛笔书法字体龙飞凤舞、行云流水。有人说字是一个人的脸面,写好字也是做人的一种志气和骨气。豆腐李在书法上独树一帜,我称奇之余,突然又想到了卫河。卫河默默孕育着豆田,还有岸边那豆腐作坊,我一下子明白,卫河并不寂寞孤单。
我何尝不写个“豆腐块”,以此颂赞我钟爱的德艺双馨的“豆腐王老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