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
      

爱如甘露润心田
——记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早期干预二科主任方润岭
方润岭

□记者 丁艳冰

如果你不需要,他就只是默默地在自己的领域里辛勤耕耘;如果你需要,他便倾情奉献,站在你能看得到的地方全力以赴。在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方润岭多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在精神疾病早期干预一线,一边为患者身心健康殚精竭虑,一边为引领学术发展潜心钻研,将甘露般的大爱洒在他热爱的岗位上。

他挚爱这份事业。

1985年从新乡医学院毕业后,方润岭成为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的一名精神科医生。尽管那个年代很多人对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碍患者有些误解,但方润岭知道,精神障碍患者同时承受“心”“身”痛苦,这种痛苦远远比肉体的痛苦更让人难以忍受,因此社会大众应当给予他们更多的同情和关怀,使其得到更加有效的帮助与治疗。通过治疗,看到被疾病困扰的患者变得轻松快乐,看到患者家属变得不再忧心忡忡,看到一个个家庭不再因为疾病的困扰而支离破碎,方润岭对肩上的责任有了更深的体会。

方润岭还记得,一个正值青春年华的郑州患者虽然只有26岁,但却有着8年的精神分裂症病史。病发时,他将家中的电脑、电视等家电统统砸毁,甚至还会和邻居发生争执,暴力踢踹邻居家的门,严重影响邻里关系的和谐,令周边人深陷恐惧之中,邻居多次报警。在外求医无效后,小伙子的父母把他带到方润岭面前。方润岭对患者病情、家庭状况、成长经历、既往用药等进行了详细了解,在和患者耐心细致沟通后,为患者制订针对性的治疗方案。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

“治疗好一个患者,就意味着拯救了一个家庭,甚至对社会的安定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方润岭说,正是看着这么多患者逐渐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开始了正常的生活,让自己对这份职业有了越来越多的归属感和使命感。

他关爱这些人们。

三年前,一名15岁的患者被家长送到医院。这个刚升入高一的花季少女总觉得自己身上有异味,认为别人看自己的眼神都不一样。她每天都处于紧张和苦恼中不能自拔,甚至连上课都不敢去。方润岭结合患者家庭背景,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试,根据检查结果判断女孩符合多疑及强迫症的发病症状,找到病因,对症下药,使用心理治疗技术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她树立信心,将她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给予关爱和鼓励。经过两个多月的治疗,女孩的病症明显缓解。不久前,女孩的家长高兴地告诉他,孩子已经顺利考上了大学。

方润岭深知,医生是患者在医院里除了家人之外最信赖、最依靠的人。只有把这门学科学精学透,引入最前沿的治疗方法,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才能造福患者,造福社会。

多年来,方润岭在专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他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获地厅级科技成果奖2项。他擅长精神疾病早期干预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尤其对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焦虑抑郁障碍、青少年情绪与行为障碍的诊断和综合干预有系统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他热爱这方天地。

每天,方润岭总会早早来到所在的早期干预二科,查房了解重点患者的情况,开展教学和科研工作。

“现在,精神病学界已逐步认识到早期干预的价值和意义。通过系统科学的早期干预,可以减少由于治疗延迟导致的精神残疾,明显缩短患者症状时间,降低复发的危险。”方润岭说,早期干预还能降低自杀的风险,减少药物剂量,降低治疗花费和住院时间等。

对出院的患者,方润岭和他的团队仍坚持定期随访,给予用药指导和家庭、社会、心理干预,帮助处理应激事件,有效降低患者病情复发的风险和再次住院的概率。通过追踪发现,患者住院天数年均递减12天,年复发率由原来到27.7%下降为14.1%。

现在,早期干预二科医生全部参加了全国早期干预联盟,开展月度学术活动。方润岭带领团队正在开展首发精神分裂症相关科学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