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坐在时光的门槛,不知不觉中秋去冬来,楼下的柿树叶红似火,更有那鲜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红灯笼挂在枝头,引得我呆呆凝望,浮想联翩。
豫北太行山脚下的故乡,栽种有众多的柿树,柿子有的早熟,有的晚熟,有的硬实发涩,有的软绵汁甜。离开家乡多年,每当柿子上市的时候,我都会买些回家。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回味着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那一棵棵柿树栽种在农户的房前屋后,似一幅水彩画装点着村子四季的风景。
春天到了,当绿色像潮汐般涌来之时,柿子树似保持着难得的矜持,仍本色素妆,不娇饰,不争宠,不赶时髦,不事张扬。等不多时,桃李花谢,缤纷落尽,它才慢悠悠地长出黄绿色的嫩芽,远远望去如雾锁春山,一派生机勃勃。
春夏之交,柿树开花了,花朵小巧玲珑。被蜜蜂采蜜后,柿花轻轻掉落地面,仿佛将树下铺上一层金黄的地毯。我和童年的伙伴经常到树下玩耍,有一个大我几岁的男孩,顺手从麦田里掐了一根绿色的麦秆,将柿花串成一串项链,送给一个漂亮的女孩。女孩高兴地将项链套在脖颈上,我们都夸她像个美丽的新娘。
进入夏天,柿树的叶子油光闪亮,密密匝匝,层叠交错,像是支起了一个偌大的绿伞。不论是田间劳作的小憩,还是中午的吃饭歇晌,乡亲们都习惯在柿树下纳
凉聊天。大人小孩或席地而坐,或铺一条席子躺在上面,大家话三国道水浒,谈古论今,怡然自得。此时的柿树柿花早已谢尽,幼小的柿子宛如一颗颗翠玉挂满枝头。随着太阳光线的日渐炽热,青绿色的柿子一天天长大,颜色由青变黄,又由黄变红,压弯了柿树的枝头。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柿子成熟了。家乡的人们把又红又软熟透了的柿子,称作“烘柿”。有一句农谚是这样说的:“七月十五水茬烘,八月十五老来烘。”所谓的“水茬烘”,指的是七月份雨水多,那些被虫蛀过的青柿子,下一场雨就会变红变软,看上去像是熟了,其实是一种带病提前夭折的柿子。这种红柿子因生长期不足口感较差,农户多用它来做柿子醋。所谓“老来烘”,则指的是生长期满,已经成熟可以摘食的柿子。
到了深秋,柿树红叶欲燃,柿子也更加鲜红耀眼,时令把柿树雕刻成火样的形象,每一株柿树就是一盏大大的火把,光鲜照人,恐怕是再出色的画家,也难以描绘出柿树那独特的秋韵。一阵萧瑟的秋风吹来,殷红的树叶从树上飘落,像翩翩起舞的蝴蝶亲偎大地,让人产生一种无名的惆怅,而那挂满枝头红彤彤的柿子,却如明空的繁星给人带来期盼和希望。
采摘柿子时,全家男女老少一齐出动,有站在树下摘的,有上到树上采的,有
负责递篮子的,有将采后的柿子往家运的,人们欢声雀跃,俨然一派喜庆丰收的节日景象。
乡亲们收获柿子,并非要把树上的柿子采光摘光。有时留上一枝半枝不打,为的是以后摘鲜柿吃。入冬后树上零星的柿子越来越少,也就愈加稀罕。留在树枝上的柿子,又凉又甜,品质极佳。树尖的柿子不采不摘,是故意留给喜鹊吃的。村民看似文化水平不高,却有着纯朴的环保意识,懂得生态平衡的道理。
柿子品种不同,收获的时间和处理的方法也不同。甜柿可以直接食用,涩柿则需要人工脱涩后方可食用。脱涩的方法一般是放置一段时间,或用温水石灰水浸泡。后者做成的柿子俗称“漤柿”,吃起来爽脆可口,年轻人尤为喜欢。柿子也可以切皮晒干制成柿饼,柿饼外部有一层白色粉末叫柿霜。柿霜并不是淀粉,其主要成分是柿子内部渗出的葡萄糖凝结成的晶体。这些晶体并不易同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因此柿饼表面通常会保持干燥,这十分有利于柿饼的保存。柿子还可以酿成柿酒柿醋,也可加工成柿脯、柿粉、柿霜、柿茶、冻柿子等产品。晚秋之后,你会看到农家屋顶上晾晒柿瓣柿饼的风景,这样的晒秋画面,可以一直持续到深冬。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每每初冬吃起柿子,嘴边总是弥漫着童年岁月的芬芳,让人留恋,让人怀念……
□王长顺(辉县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