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抑郁......年轻人“太脆了”怎么办?
三个“灵魂拷问”快速判断心累程度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压力山大影响的只是心情吗?会致病吗?
压力山大会异常兴奋?
面对突如其来的压力,通常会有“fightorflight”(战斗或逃跑)反应,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通常表现为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糖原分解,为后续的行为做全身动员,相应的心理反应通常表现为紧张、警觉性增高。
如果这时候压力及时解决,人们往往能及时恢复正常。但是压力持续时间太长,变成慢性的压力,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处于兴奋的状态,最终耗竭,心理上也会逐渐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
不开心真的会生病吗?
身体上的很多毛病确实和情绪相关,最常见的冠心病、心肌梗死,就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容易诱发;消化道溃疡的发作也和情绪有明显的关系,更不用说有些皮肤病,情绪状态的好与坏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
长期处于无法解决的慢性压力状态会使得全身的交感神经系统一直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神经内分泌以及免疫系统的变化。长此以往,某些人的先天比较“薄弱”的脏器确实有可能出现病理性的病变。
什么是抑郁和焦虑
慢性压力导致的情绪反应最常见的是焦虑和抑郁。焦虑表现为情绪的紧张、烦躁,会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并且伴有坐立不安、入睡困难、睡眠浅的症状。
而抑郁表现为情绪的低落,提不起精神,缺乏兴趣,不愿与人交流,也会伴有身体上各种各样的不舒服,很多人会有胃口变差、体重下降、早醒等症状。
焦虑和抑郁如何自我评估
其实,轻度的焦虑会让我们注意力更集中,更关注需要完成的任务;轻度的抑郁往往会让人思想更深刻,做事谨慎。所以如果感觉有一点点抑郁或者焦虑,持续时间不太长,就无需过度关注。
但是严重的焦虑和抑郁就要警惕了,有几条简单的自我判断标准:
1.纵向比较 和自己的过去比,会不会觉得不一样甚至像变了一个人?周围的亲朋好友都会来主动询问?
2.横向比较 和自己背景经历等类似的人比,会不会明显和别人不一样,甚至格格不入?
3.社会功能 日常能够完成的生活和工作是否还能继续?甚至连个人卫生都无法料理?
上面的三条里如果有一条符合了,就提示症状比较明显,最好能到专业机构去进一步评估。
年轻人如何摆脱失衡状态?
解决这种失衡状态无非从两方面着手,要么减分子,要么加分母,如果能双管齐下就更好了。
减分子:去除压力小贴士
1.积极寻求帮助
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可以积极求助能够提供帮助的个人、机构以及现有的资源。除了亲朋好友可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之外,还可以去居委会、妇联、工会、学校等机构寻求帮助,有助于解决问题,减少压力。
2.分解压力各个击破
多数的压力可以被分解成多个小问题,然后各个击破。分解的方式可以根据时间逻辑,按照步骤一件事接着一件事情,积跬步以至千里;也可以根据关系逻辑,分成一小块一小块,一次完成一个小目标。
3.控制部分影响因素
有时候找不到帮手快速解除压力,即便将压力分解也没法完全各个击破,这种情况下哪怕对于压力的部分影响因素加以调整也是有一定帮助的。
4.假装自己能控制
如果上述情况都做不到,还可以通过想象“假装”。听上去似乎很荒谬,但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比如面试、上台这类需要临场发挥的场合,通过想象,暗示自己很“厉害”,也有一定的作用。
5.打不过可以逃
我们经常被教育“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但其实人生很多元,某些压力实在扛不起来,“临阵脱逃”也是可以考虑的选项。有时候,换个战场又是一片天地。
加分母:认知改变和情绪管理
1.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对于运动的方式并不讲究,如果本身就有健身的爱好,完全可以参照自己的标准,如果平时不喜欢运动,哪怕是出门多走几步倒垃圾也是有好处的。
2.良好的生活习惯
饮食健康、早睡早起、生活规律,这些养生的常规内容也确实对情绪有很好的帮助。某些行为,比如抽烟、喝酒、赌博、过度的性活动、沉迷游戏等等,短时间可能看上去对情绪有所“帮助”,但这些是不健康的方式,从长远讲并无益处,需要避免。
3.丰富的兴趣爱好
唱歌跳舞、读书看报、摄影旅游、养花草宠物等等,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还可以有效转移注意力,调节情绪。兴趣越广泛,可选择的爱好越多,对于情绪的调节作用就越大。4.放松训练及其他
放松训练可以放松肌肉,缓解紧张的情绪,其核心是深而慢的腹式呼吸,在此基础上结合各种技术,比如想象,进行肌肉放松、身体扫描、正念冥想等,都可以有效调节情绪。
5.切换角度改变认知
有时候,换个角度看问题可以“豁然开朗”。半瓶水,重点关注半瓶的水还是关注半个空瓶,完全可以导致不同的感受。当陷入困局的时候可以“连环拷问”一下自己:我这样想有道理吗?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性?支持和反对其他可能性的证据又是什么?如果某某(第三方)会怎么看怎么做?我这样想对我有什么样的意义和影响?
盲人摸象,虽然摸到的也是大象,但都是局部的片面的,通过切换角度改变认知,至少可以看到更完整的大象。
据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