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湿青苔 别来蓬鬓秋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陈雨(新乡市)

  立秋过后,就是秋分,接着便是寒露,秋风开始肆无忌惮的疯狂,秋雨与秋风相连纷纷扬扬,秋色渐渐红的浓烈,黄的干脆。

  走进乡村,来到田间地头,总有种田人说“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每当我听到这句农谚,总会引我回味着暖暖的过往:那些和父母姐姐哥哥一起秋后种麦的情景。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七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

  古人将寒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宾;二候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一候意味着在这个节气中,鸿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队列开始南飞,时至寒露,最后一批鸿雁也踏上旅途;二候深秋天寒,雀鸟不见,古人误把海边的贝壳认成是雀鸟变的;三候时节,菊花已普遍开放,满城尽带黄金甲,标志着深秋的到来。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进入寒露,时有冷空气南下,昼夜温差较大,并且秋燥明显。寒露,是干支历酉月的结束以及戌月的起始。夜晚,仰望星空,会发现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心宿二)已西沉。寒露与白露节气时相比气温下降了很多,寒生露凝,因而称为“寒露”。此时气温更低,露水更多,昼夜带寒意。在中国民间,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之谚言,其意为经过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转为深秋透着几分寒冷的“白露欲霜”。

  “寒露过三朝,过水要寻桥”指的就是天气已带寒意,不能像以前那样赤脚蹚水过河或下田了。从洁白晶莹的露气转为寒冷欲凝,生动地反映出气温的不断下降。随着寒气增长,万物也逐渐萧瑟。

  寒露是二十四节气的一个重要节气,它是秋种的最佳时间,是来年丰收的根基。

  在历代文人墨客中,给予了寒露最生动的抒情与表达,他们用多种文字讲述着寒露的寂寞与繁华。

  “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是唐朝诗人戴察《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中对寒露深情的表述。露水泛出闪亮的光芒,闪亮的光线装扮了这朴素的寒夜,秋风摇动树叶,像摇摇欲坠的白玉令人愁怅,枝干上微微挂着露珠。

  寒露提醒人们夜已凉,勿忘添衣裳。“空庭得秋长漫漫,寒露入暮愁衣单。”秋天还未结束,院已空落,寒露已至,感到衣薄天寒。

  那时候,和父母种小麦,早上已经穿上了棉袄,拉一会儿靶,拉一会儿犁,我就会脱下,但母亲总是说:“穿上吧,别着凉了。”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暮江吟》中对寒露最美的解读。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岸边草茎树叶上的露珠像稀少的珍珠一样,而升起的一弯新月像一张精巧的弯弓。诗人将寒露之美尽数渲染纸上。

  “一夜清风苹末起,露珠翻尽满池荷。”也表达了寒露时节的残荷的深秋命运。

  “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宋代诗人苏轼笔下的寒露更是清凉如雪。灯火清冷稀少,霜露降下,阴暗昏沉的乌云笼罩着大地,要下雪了,初冬的时光正在悄悄走来。

  “寒露湿青苔,别来蓬鬓秋。”寒露时节伊始空气湿冷,就连路边的青苔都湿漉漉的,告别了夏天的热烈,夏日远去;秋天来临,深秋已至,雾浓霜重,连我们鬓边的发髻都染上了秋色。在这深情的秋天,让我们看秋风过处,花开花落的岁月;听秋雨无眠敲打着窗棂,洗去四季的轮回;赏秋色浓妆艳抹,一派红遍山河,到处金色浪漫,一幅落日晚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