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桂荣和她的幸福之家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渠桂荣和张清海
□记者刘志松
渠桂荣,河南师范大学化学系博士生导师、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河南省首届教书育人楷模,河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这些光环的背后,她还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青梅竹马 两小无猜
渠桂荣出生于周口市太康县一个偏僻的农村,父亲是一位教师,母亲务农,就有一个哥哥,长她10岁。渠桂荣从小就懂事乖巧,好学上进。
上初中时,因为哥嫂在县城工作,渠桂荣的家也搬到了县城,与同在县城租房住的张清海家做了邻居。两人同在太康三中读书,上下学路上,小她半岁的张清海俨然成了护花使者。春天摘槐花、捋榆钱,张清海爬到树上采,渠桂荣在下面摘,每次,张清海都是先把渠桂荣的篮子装满。
渠桂荣想学骑自行车,两个人一商量,找一段人少的大路,渠桂荣在车上骑,张清海在下面跑着扶,一个又一个来回,跑得满头大汗。后来渠桂荣给张清海开玩笑:“你别觉得给我扶自行车亏得慌,那都是为你自己服务。”
高中毕业,渠桂荣当了民办教师,张清海则在朝川煤矿当了工人。转眼,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当时,张清海的父母没有正式工作,家里弟弟妹妹多,经济比较困难。但渠桂荣当教师的父亲看好此事,他说:“穷没根,富没苗,清海这孩子人品好,勤快懂事,我认可这个小伙子。”于是两家便定下了这门亲事。
国家恢复高校招生之后,渠桂荣考上了河南师范大学(原来的新乡师范学院)。这时候,当矿工的张清海心里有些自卑,渠桂荣给他寄去复习资料,并写信鼓励他也要考大学。
爱情的力量是无穷的,次年,张清海被录取到焦作矿院。毕业后,两个人又双双以优异的成绩留校,为了支持妻子的发展,张清海调到了新乡。
事业兴旺 家庭幸福
渠桂荣和张清海两人在生活上互相帮助,工作上互相支持,在各自岗位都做出了突出成就。
渠桂荣先后完成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她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支撑了国内领先的核苷产业,指导一个民营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上市企业,其创新工艺的实施打破了日本对核苷产品的国际垄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她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河南省劳动模范”等多个荣誉称号。
张清海曾经担任新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技术总工、副院长和院长,也先后获得“河南省城市规划先进工作者”“新乡市优秀共产党员”“新乡市建设工作先进个人”“新乡市先进工作者”等多个荣誉称号。
渠桂荣表示,她的家庭和睦主要是传承了良好家风,整个大家庭中,相互之间充满了亲情与关爱,从没有任何矛盾。
渠桂荣的儿子随父亲学了建筑设计专业,现在在郑州市一家建筑公司负责技术管理工作;儿媳是化学博士,现在是河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副教授、教育教学研究所副所长;两个孙女儿一个小孙子,真可谓子孙绕膝享天伦之乐;94岁的婆婆虽然有6个儿女,但她谁家也不去,就要跟着大儿子和大儿媳生活。
家庭幸福的前提就是把对方的家人当做自己的家人对待。八年前婆婆脑梗之后一直坐轮椅,渠桂荣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用心照料。一大家子八口人,四世同堂,其乐融融。
相濡以沫 白头偕老
现如今,75岁的渠桂荣身体健康,每天走起路来都是脚下生风。她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做早饭,6点40分准时开饭。家里用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轮椅上的婆婆,另一个得抱几个月的小孙子,所以全家十口人的饭菜要由渠桂荣做。
邻居问渠桂荣:“想到你每天做那么多口人的饭菜就觉得累,你不累吗?”渠桂荣的回答很简单:“累是肯定的,但是幸福与快乐能掩盖所有的苦和累。”
渠桂荣的同事都说:“渠老师不仅是一名好老师,也是一位好妻子、好妈妈、好奶奶、好婆婆、好儿媳。”
几十年来,渠桂荣夫妇相濡以沫、相敬如宾,从青梅竹马到白头偕老,在河南师范大学传为佳话。
张清海赋诗夸赞自己的妻子:“终生只为育李桃,三尺讲台站稳牢。平淡生活乐其道,牡丹无香品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