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深处是父恩

发布时间: 信息来源:


□赵艳丽(新乡市)

  我自幼便与书籍结下不解之缘,无论是严谨的专业著作,还是旁杂的闲书漫谈,只要一翻开书,便能顷刻沉浸其中。这一种持续至今的阅读痴迷,源于父亲的悉心引导。

  记得还在咿呀学语时,父亲便有意识地为我挑选一册册图文并茂的漫画小人书。身为小学校长的他,总是不厌其烦,指着画面逐字逐句地教我认读。那些温暖的共读时光,如春风化雨,悄然滋养了我对阅读最初的热爱。记忆中,每当父亲下班或是外出培训归来,行囊里装得最多的,总是一本本生动有趣的连环画。我人生中的第一本书,是一本经典童话集。直至今天,其中《白雪公主》的故事,依然在我心中留有清晰而温热的印记。

  谈及童年,时光便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的乡村文化生活相对简单,没有手机电脑,黑白电视机已是奢侈;最热闹的,是乡放映队带来的露天电影,幕布一扯全村像过节,却常在最上瘾的当口,突然断电。夏夜尚好,小伙伴们拥出屋,月光与萤火足以把街巷点亮成游乐场;冬夜却难熬,天黑风寒雪封门,困守家中寻不到事做,那种无聊深入骨髓。

  幸而父亲是位有见识的文化人,他先给我买来连环画,待我上学识字后,又在学校为我订阅《少儿报》《童话报》《少儿学习报》。在没有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年代,这些报刊书籍是我窥见世界、获得知识的重要窗口,也给我寂寞的童年增添了一层明亮的精神底色。随着年龄渐长,我的阅读爱好从连环画、报刊逐渐扩展到大部头著作。那一页页文字像光一样照亮我,那些故事与论述,不仅启蒙了我的认知,更引领我初次思索人生、理想与爱情。

  如今回想,少年时代最美好的时光,莫过于悠闲自在地窝在家中,翻看一摞摞报刊杂志。若是母亲恰好闲坐在家,总会温柔地叮嘱一句:“别看得太久,伤眼睛。”父亲偶尔也会走过来,为我与弟弟讲解书中的内容。他的声音不疾不徐,娓娓道来,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温度和故事。

  多年养成的阅读习惯,让我早已与书为伴。若是哪日没碰书,我便觉一日光阴虚度,怅然若失。家中书桌与书架之上,层层叠叠皆是各类书籍,自己抬手便能触到心仪的那一本,这种随手可得的安心与欢喜,真好!

  参加工作后,我终日忙于事业与家庭琐事,竟难得再有整块时间静心阅读。可我偏偏又爱读那些需要沉浸其中的长篇经典,于是只好一点点像挤海绵似的,从零碎时光里挤出读书的空隙。

  最近重温余华老师的《活着》,我静静地坐在书房的沙发上,读得入神。福贵的人生并未如名字般有“福”有“贵”,反而充满苦难与挣扎。看着他在命运的重压下艰难前行,心中不禁泛起一丝怨气,为何要将如此多的不幸,统统压在一个普通人身上?书中语言和情感细腻生动,风格也接地气,可越真实越让人心疼。福贵只是个在苦难中求生存的普通人,而这种平凡更让他的遭遇动人。读完总想问:为何不让他沾一点福气、贵气?哪怕一丝微光,也好让他在漫长的黑夜不那么孤单。

  全书最令我难忘的一句话是,“人不能为活着而活着”。福贵本是地主家的少爷,却把家产败得一干二净。他好不容易成了家,过上清贫却踏实的日子,命运的重锤却接二连三地砸下来,妻子难产离世,孩子因献血意外夭折,最后与他相依为命的外孙,也在吃豆子时不幸被噎死。书的结尾,只剩夕阳拉得老长,福贵佝偻着孤单的身影,身旁只有一头老牛,陪他熬过余生的日升月落。余华老师的《活着》充满了悲情,同时又教会我们要好好生活。

  阅读,是一场无声的远行,带我们走入千百种人生,经历无数种悲欢。它赐予心灵的不只是触动,更是一种深远的慰藉。每当掩卷沉思,我总会由衷感激我的父亲——是他,在我年幼时便将书本带到我的世界,耐心地为我翻开第一页故事,种下热爱阅读的种子。如今这颗种子早已生根发芽,让我内心丰盈,一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