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相信,一个十来岁的放羊娃,凭着一股求生的欲望和顽强的毅力,从大山里一步步走出来,走出了一条不平凡的人生之路,成为省内外知名的建筑公司总经理?
他是谁?他就是致富不忘回报乡邻的凤泉区大块镇王小屯村党支部书记石宝金。
□ 记者 刘志松 文/图
林州市的临淇镇坐落在太行山下,淇河之滨,因深得山川河泽之气而钟灵毓秀。1963年3月,石宝金就出生在临淇镇的黄落池村。
家庭贫寒不畏难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自然条件恶劣的黄落池村实在穷得可怜。和千千万万山里人一样,石宝金的家似乎更穷一些。家里姊妹7人,爷爷已经年老体衰,两个弟弟都还年幼无知,母亲忙着操持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常年患有胃病的父亲,是全家唯一的劳动力,父亲白天捂着肚子到生产队去挣工分,晚上还得抽空到山上割草。山里的草是喂牛的好饲料,背到山下总能换点粮食养活一家老小。
那是怎样的日子呀?在石宝金难以磨灭的记忆中,自己13岁外出打工以前基本上没有吃过饱饭。平日里吃的都是野菜树叶,就连大年三十的那顿饺子也是红薯面包皮,萝卜缨剁馅儿,饺子一放到锅里就成了菜粥。
直到9岁那年才被送进小学的石宝金,却因母亲的一场大病不得不辍学,回家帮父亲干农活。当时父亲在生产队里垒堰造地。只有10岁的石宝金,实在抡不动镢头,就每天帮助父亲捡那些混在土里的碎石头。第二年,11岁的石宝金被生产队派去放羊。一年四季,他光着脚丫子踩遍了山坡上的石头疙瘩,脚底板上不知磨出了多少血泡,时间久了就结了一层硬邦邦的老茧。
就这样,无论寒暑,他每天都把羊群赶到方圆几十里最高的山顶上去放牧。站在高高的山顶上,望着公路上一辆辆飞驰的汽车,任思绪飞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走出大山,混出个人样;一定要让家人过上好日子,改变家乡的模样。
顽强拼搏志弥坚
1986年,石宝金举家从林州搬到大块镇王小屯村。从小建筑队做起到成立河南金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事业一步步做大。
“工程建设可是技术活。”长期的施工实践,着实让石宝金深刻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虽然他仅仅上过7天学,却一刻也没有放松对知识的渴求。白天忙着组织施工,他就利用晚上时间学习。两年下来,石宝金累积认识了3000多个汉字,看懂了施工图纸。又经过十几年不懈努力,他自学了土木建筑工程知识,取得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民用建筑工程专业的函授大专文凭。后来,又考取了清华大学房地产总裁、项目经理培训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土专家”,从一个放羊娃成为了成功的建筑企业家。
自主创业以来,无论是在佳木斯的华南金矿,还是朔黄铁路的桥梁工地,作为总经理的石宝金始终把工程质量视为生命,把工人当作兄弟。30多年,没有出现过质量问题;30多年,从未拖欠过工人工资。先后完成十几个国家重点建设工程项目,多次被建设部门授予“全线样板工程”荣誉称号,他的公司成为了省内外建筑市场上极富竞争力的知名品牌。他本人也先后获得河南省建设厅、河南省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等部门的22项表彰。
穷则思变。走出大山的强烈愿望,在少年石宝金的心中生根发芽,终于长成了参天大树。1976年的冬天,光着脚板放了3年羊的石宝金,下定决心要去闯世界。可他的父母却死活不答应,一是担心他的年纪太小,二是家里实在拿不出这笔路费。已经铁了心的石宝金,背着父母偷偷到邻居家去借钱。
四十多年前的山区,家家都不宽余。这家三毛,那家两毛,一个上午跑了七八家,才借到3块钱。走出大山路费最少也要8块钱,凑不够路费他就走不出这座大山,实现不了自己的梦想,石宝金躲在村子的一个角落,伤心的大哭起来。他的哭声引来了他的本家姐姐石磨琴。石磨琴二话没说,把自家仅有的10块钱递给了石宝金。就是这些好心乡邻的帮助,让石宝金走出了大山,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13岁那年,石宝金终于来到南阳红山机械厂,开始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份工
作。虽然年纪小,但他不惜力、肯吃苦。工地上,比他还重的石头,整劳力们半天搬运不了五六十块,而他能咬牙坚持搬上百十块。由于工程地处深山老林,时常狼群出没,没有人愿意看守工地,他自告奋勇只身守护。夜里为防范狼群的偷袭,他点上篝火,在乱石堆上睡觉……就这样,他夜里看工地,白天干活,拉水泥、卸石料、垒砖墙,哪一样干的都不比大人们少。
石宝金把生活的苦难熬成了脚踏实地的坚韧,把初来乍到的隔阂锻炼成了同甘共苦的向心力。带班队长发现这个小孩儿特别能吃苦,又机灵。就偷偷地给他开了和大人们一样的工钱。不到三年工夫,土建工程的所有技术活儿都难不住他。厂领导发现这是个好苗子,破格提拔他为带班队长。
不久,这个工程下马了。石宝金又到一座小煤窑当起了挖煤工,200多公斤的拖煤斗,别人一天8个小时只能拉百十趟。而他却要再加4个小时的班,不歇点地拉到180趟,只为多挣3块钱。后来,他从带班工长晋升为采煤队长。一次,煤矿发生透水事故,他处乱不惊,组织全队全部安全撤离,自己却最后一个升井。矿长握住他湿漉漉的双手,激动地说不出一句话。
不忘初心报党恩
的新家,每年春节过后,石宝金都要拿出几万元,请来专业剧团给父老乡亲唱几天大戏,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2002年,给林州家乡的两个自然村修了四公里水泥路面,为村里修了500立方水池,解决村民的吃水问题。2003年,又为两个自然村把水泥路修到每户人家门口。2011年,他投资20万元修建王小屯村漂亮的戏台,还投资13万元修建了王小屯村通往辉县的危桥。
2008年,汶川地震。石宝金驱车从山西赶回新乡,把5万元“特殊党费”郑重地交给党组织。此前,他又以公司员工的名义捐出了1万元,通过河南省红十字会捐出了3万元。他说:“我是一个放羊娃,生命都是党给的,也是靠党的好政策致富的,啥时候也不能忘了党的恩情。”
岁月流转,石宝金没有忘记离开大山时村民对自己的帮助,没有忘记刚搬到王小屯村时乡邻们把新鲜的蔬菜送给母亲的场景,他总是在想,我一定要报答这些乡邻,回报我的两个家乡。
1999年,王小屯村道路硬化资金不足,他慷慨筹资。村盘鼓队需要更新器材,他拿出了3万元,购买了40
多面鼓和全套演出服装。2004年,石宝金看到孤寡老人王荣的房子已成危房,就主动出资为老人盖起新房。多年来,他一直资助贫困学子,连他自己都不知道资助了多少个。每年中秋节和春节,石宝金都要拿出1万多元,给全村老年人买月饼、香油、山西陈醋等各种慰问品。
不管在林州的老家,还是在新乡
牢记使命挑重担
石宝金是一个重情义的人,除了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他特别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小时候父母虽然没有给他好的物质生活,但是却给了他吃苦耐劳、忠诚厚道的品质。父亲是一个参加过建设红旗渠的老党员,常常告诉他:是共产党让我们有了现在的好生活,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党的恩情,要听党的话。母亲则常常对他念叨:多做好事,多帮助有困难的人。
2002年,石宝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他庄严的举起右手的那一刻,当他说出入党誓词的那一刻,他知道,从此以后,他要一心跟党走,要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要努力回报这个社会,努力散发自己的光和热,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是啊,一个人感动一个人并不难,难的是,感动一群人。一个人,得到别人肯定并不难,难得是让周围的人都认可。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直默默无闻的做好事。是的,这句话正是说给石宝金的,2018年,他以高票当选王小屯村党支部书记。
面对上级领导和群众的信任,石宝金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王小屯村的喜事新风出了一桩又一桩:
在全镇率先完成1800亩200万棵林木的任务,在森林乡村示范项目现场观摩会上,获得市、县领导们的交口称赞;
每年农历二月二十三,石宝金都要自费请专业剧团连唱几场大戏,让村民们乐乐;还有,每年的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评比;还有,每年的集体饺子宴;还有,村里建立起黎夫石牌坊、文化墙;还有……
“老家林州市的‘红旗渠精神’和新家新乡市的先进群体、先进英模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他们是力量的源泉,催人奋进。作为一名党员,生活在新时代,只有更加努力工作,才无愧于党的培养”。你听,好一句无愧于党培养的肺腑之言!这就是昔日林州的放羊娃,今天新乡的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的赤子之心!
好一个催人奋进的石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