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专版
  
本版新闻列表
 
新乡日报社旗下媒体: 新乡网 | 新乡日报 | 平原晚报
 
2019年12月20日 星期

黄河孕育丰厚人文和丰盛物产


□策划 刘志松 记者 刘萌萌 崔敬 文/图

从长度上讲,黄河没有长江长;从水量上讲,它更是名落许多河流之后。但是,对于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来说,黄河的贡献、黄河的伟大,是任何一条河流都无法比拟的。流经新乡段4558平方公里的黄河,更是用她那伟大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黄河物产,打造出了牧野大地的厚重、深邃和繁荣。

□ 核心提示

黄河水滋润着“宰相之乡”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它用甘甜的河水滋养了华夏儿女。地处豫北黄河之滨的原阳,自古便是黄河之津渡,华夏东西南北之要冲,为诸侯会盟处、兵家必争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曾演绎出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历史话剧,涌现出16位官居宰相要职的历史名人。因此,原阳被誉为“宰相之乡”。

据市文化广电和外事旅游局整理出来的有关资料显示,原阳涌现出来的16位宰相有:精于历算的张苍,奇计安邦、大谋善终的陈平,军功卓著、定国安刘的周勃,治军有方、削平七国的周亚夫,数有谏诤、事并见从的毛喜,出将入相、宽宏大度的娄师德,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韦思谦,用人公允、才思敏捷的韦承庆,忠君忧民、直陈谏言的韦嗣立,唐朝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张亮,明哲保身的杨再思,事母至孝、德才兼备的李穆,愚忠丧节的万俟卨,生不逢时的李恽,官至司徒的东汉法学家吴雄,移风易俗、以德服人的杨绾。

在这16位宰相中,其中汉代5人,唐代7人,南北朝时陈朝1人,五代十国时北汉1人,宋代2人。

黄河水孕育了“中国第一大米”

今年29岁的赵向前是原阳县太平镇水牛赵村村民,父辈一直靠种植水稻生活。想着让更多的人吃到优质的原阳大米,赵向前除了种自己家的水稻田外,还承包了200亩地,一心靠种植水稻来提高一家人的生活品质。通过种植水稻,赵向前不仅走上了致富路,对原阳大米也有了更深的情怀。

每到水稻收获季节,就会有很多公司、合作社找到赵向前收购大米。另外,也有很多亲朋好友提前找他预定大米。“现在家里的大米除了留给自家食用外,其他的大米早就卖完了。”赵向前说,他会一直种植水稻,让更多的人吃到喷香喷香的原阳大米。

“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我们的大米产量和销量都有一个全新的突破。另外,我们这里还打造成了国内5A级景区,建设成为一个集有机健康、耕读体验、文化传承、水稻观光、特色民宿、养生度假、休闲养老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田园综合体。”12月18日,在原阳县太平镇水牛赵村水牛稻田园综合体担任开发总监的赵江涛自信满满地说。连续两年,原阳县人民政府在他们这里举办了中国丰收节(如图)。原阳大米,将像黄河水那样,流向国人的餐桌、流向世界。

原阳大米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了解,东汉时期原阳大米已成为宫廷专用大米。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原阳县明代的墓葬中发现了碳化的稻谷谷粒,但由于黄河洪涝和盐碱的侵扰,原阳水稻种植并未得到繁荣。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重修了黄河大堤,首先解除了原阳的水患之忧,并引来黄河水,用其沉淀的泥沙淤住盐碱地栽种水稻。1968年,原阳县原武镇试种水稻成功,“万亩碱区变良田,黄水引来稻花香”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原阳县水稻种植规模得以迅速扩大。

如今,原阳大米已是原阳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性产品。原阳大米米质晶莹透亮,软筋香甜,香味纯正,蛋白质、淀粉以及铜、铁、钙等微量元素含量均高,是河南省最早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并出口创汇的原粮之一,且多次获得国际和国家级金奖,被列入全国名优特产名录、中原特产名片,有“中国第一米”之称。

黄河水培育出“中国第一麦”

12月17日,初冬时节的延津大地满目翠绿,长势喜人的麦苗将迎来丰收的好兆头。

“在今年这100万亩小麦中,仅优质专用小麦就有50万亩。另外,今年延津小麦有了一个新的突破,获准创建为优质小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延津小麦,为新乡争了光!”延津县农业局副局长赵法成激动地对记者说。

那么,延津小麦为何如此优质?赵法成认为,延津小麦除了得益于比较适合的气候和土壤,得益于对优质小麦品种的恰当选择,得益于标准化的生产管理外,还得益于产业化经营的规模种植和持续不断的机制创新和品牌运作。

延津过去是黄河渡口,黄河的决口泛滥、断流改道,给延津留下了盐碱、黄沙和贫穷。斗转星移,现在的延津已是我国著名的高筋小麦高产区和重要的小麦深加工基地,小麦加工企业繁多,产业链条越来越长。

赵法成介绍,延津县位于豫北黄河冲积平原,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寒夏热,秋凉春早,年平均气温14℃;7月最热,平均27.3℃ ;1月最冷,平均0.2℃ ;年平均降雨656.3mm,6月份至9月份降水量最多,占全年降水的70%;全年无霜期220天,日照时间约2400小时左右,这样的气候条件比较适合小麦生长。

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小麦生长分蘖呈现出“两个盛期、一个高峰、越冬不停、集中死亡”的分蘖规律。同时,从总的气候条件看,小麦有“两长一短” (分蘖期长、孕穗期长、灌浆期短)的明显特征,比较适宜种植多穗大穗型品种,这在同纬度的地区不足为奇。

而黄河故道冲积形成的上沙下粘的“蒙金” (仅限部分地区),发苗保肥,能够形成更多的蛋白,这是形成优良品质的生态因素。

作为延津最大的资源优势,延津小麦以其高度的一致性和品质的稳定性,获得国家级有机小麦认证,荣获第八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成为贵州茅台集团有机小麦原料供应基地。

目前,延津县已形成以小麦为头雁,以新良公司、延津县克明面业有限公司等为主体,以面粉、面条、面点、速冻食品和白酒、包装、印刷、运输两条产业链为两翼的雁阵型发展布局,构筑起从田间到车间再到餐桌的“全链条、全循环”的产业链。

延津县从1998年发展优质强筋小麦,20多年来,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模式,坚持不断机制创新和品牌运作。

从2001年全国第一家注册小麦原粮商标到2002年全国第一船食用小麦出口海外,从2003年在北京召开延津小麦经济高层论坛到延津硬质小麦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期货挂牌交易,从金粒麦业、嘉合粮油的绿色(有机)小麦基地到豫粮集团的强筋小麦订单基地,从优质小麦标准化种植到科研育种及品种利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优质小麦购销业务到面制食品精深加工产业化集群,从全国首届小麦产业博览会到全国优质小麦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成立,再到获准创建优质小麦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延津县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


1997- © 版权所有:新乡报业传媒集团(新乡日报社) 运营服务:新乡网
咨询/投诉:0373-3046692 民生热线:3331100 技术支持:北大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