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刘志松 记者 崔敬 刘萌萌 文/图
滔滔东去的黄河水,在封丘县城东南20公里处的背河洼地突然拐了个弯,而后直奔大海。拥有数千口人的封丘县曹岗乡清河集村,就坐落在这个被称为黄河“豆腐腰”的湾子里,这里是中国豫剧母调——祥符调的发源地。
豫剧大师守护豫剧之母——祥符调
12月18日,封丘县豫剧阎(立品)派艺术朱巧云传习研究中心里板弦声声,来自安阳学院的20岁女大学生张璇正在镜子前演绎《秦雪梅》秀楼一折。遇到动作、唱腔有瑕疵时,豫剧名家朱巧云立即上前进行指正。
“封丘人一天不唱戏,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封丘人爱戏,懂戏,已深深地植根于这片黄土地。谈到祥符调,便要说到朱巧云。2018年,她被认定为新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祥符调的代表性传承人。尽管退休已有20余年,但为了传承祥符调和豫剧文化,76岁的她仍在义务收徒,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豫剧人才。
在朱巧云义务传授戏曲技艺的过程中,青年演员捧回的一座座金光闪闪的奖杯、一本本鲜红的烫金字获奖证书,让她看到了豫剧特别是发源于封丘的祥符调艺术正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也证明了一批批演员在茁壮成长。
“万里黄河一百道弯/这第九十九道就在封丘县/封丘县土地长盐碱/还出了一百八十台小窝班……”漫步在黄河堤岸上,朱巧云轻声吟唱起她作词作曲的《祥符调》,随着熟悉调子的响起,记者眼前展现出的是黄河水波澜壮阔和黄河文化生生不息的动人画卷。
近200年来,豫剧在封丘黄河边薪火相继,名伶辈出。一方镶嵌在黄河“几”字形最后一道弯旁的戏曲热土上,诞生了祥符调。作为河南豫剧的母调,祥符调一直引领着豫剧的发展历史。
祥符调戏曲文化小镇传播黄河文化
12月18日,记者站在曹岗乡黄河大堤险工纪念碑前远眺,蓝天沃野,尽收眼底。越过黄河的粼粼波光,便能看见河对岸的清河集村。天兴班第四代传人郭玉芹感慨道,也许当年小小的“天兴班”也曾这样眺望对岸的古都开封,并终于劈波横渡,将朴拙悠扬的民间小调唱进了城市,唱红了大河上下,成就了豫剧祥符调。
曹岗乡党委书记吴继杰向记者介绍,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弘扬黄河文化,该乡决定在豫剧祥符调发源地——封丘县清河集村建设“豫剧祥符调戏曲文化小镇”,不断传承、创新提升戏曲文化。同时,祥符调戏曲小镇与黄河大堤美景、青龙湖生态湿地、陈桥景观交相辉映,也将助力当地旅游服务产业链的发展。
“用戏曲讲好河南故事,讲好黄河故事。”作为喝着黄河水长大的豫剧表演艺术家金不换对黄河和黄河文化有着与生俱来的热爱。为推动农村文化发展,让更多的农村孩子受到艺术的熏陶,他在家乡建立了中国豫剧祥符调艺术馆。在为群众提供更好娱乐场所的同时,他定期组织豫剧艺术家们走入农村,让农民对豫剧越来越有感情,让艺术家们更接地气。
“封丘滩区人民在新时代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生活,大家在大搬迁中住上了宽敞的楼房,拥有了美好家园。”金不换认为,保护母亲河,传承黄河文化,不仅需要党和政府的努力,也需要人人参与、人人提高、人人保护,将黄河声音传得更远,将黄河的环境打造得更加美丽。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强,封丘县众多群众从戏剧爱好者变成了戏迷。以曹岗乡为例,目前该乡戏剧协会会员就达数千人,戏迷多达一万余人,全乡设置戏曲舞台达20个,是名副其实的豫剧之乡。
我市沿黄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远流长
新乡沿黄地区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饮食文化发展也十分兴盛。说到饮食文化,就必须提到中国四大“厨师之乡”长垣市。
以长垣烹饪技艺为核心的长垣菜是整个豫菜中具有基础地位的重要部分,长垣市是中国烹饪主要发源地之一,为中国的烹饪文化传承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2006年,长垣烹饪技艺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在景色秀丽的长垣县食博园内,坐落着长垣县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这是国内首家以烹饪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馆内5个展区共展出文物240余件,展品1000余件。博物馆在声光电、三维动画、视频播放、电子互动等高科技手段的配合下,向观众展示了各个时期的中华烹饪文化、中原烹饪文化。
新乡是我国黄河鲤鱼的主要产区之一。长垣市沿黄河岸的河面宽、水流缓、饵料多、水质肥,是鲤鱼栖息繁殖的良好场所。因此,黄河鲤鱼也当仁不让成为当地的一大名菜。每年7月,长垣当地的民间“厨神们”汇聚一堂,要举办一场黄河鲤鱼烹饪大赛,比一比“厨王”究竟花落谁家。
阿五黄河大鲤鱼创始人樊胜武便出生在中国厨师之乡——长垣。他从一个杀鱼择菜的小伙计开始,怀揣着让世界品味中原的梦想,踏上了创业路,多年来为豫菜的推广不遗余力,他的“鲤鱼效应”影响着整个豫菜行业,用菜肴讲述了美妙的“黄河故事”。这一切,都与黄河息息相关。
长垣市历来与黄河相依共存,其兴衰与黄河有着莫大的关系。2017年,长垣市成功申报“国家级黄河水利风景区”,在长垣河务局的倡导和长垣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正在逐步筹建黄河文化博物馆、黄河文化主题公园,以充分挖掘黄河文化,发挥母亲河的综合效益。
原武盘鼓、五柳集抬阁、李金梅毛笔制作技艺、长垣烹饪技艺、长垣酎酒酿造技艺……黄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新乡沿黄地区汇聚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记者了解到,目前,新乡沿黄地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25项,其中省级项目9项、市级项目30项、县级项目186项。
新乡历史波澜壮阔,可歌可泣,新乡文化厚重绵长、熠熠生辉。新乡拥有以“黄河文化”“卫河文化”为核心的灿烂的“大河文化”,我们的先祖用勤恳、智慧和勇气创造历史,编织锦绣,孕育文明。如今,牧野大地正在不断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促进黄河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